中国史上最牛的“鬼才”,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会讲33种方言,精通7国外语,这个世界上可能就没有他不懂的东西! 赵元任是中国近代少有的全能型天才,这人打小就显露出与众不同的本事。 他出生在天津的官宦人家,祖父在外做官,家里条件不错。 他爹会吹笛子,娘喜欢唱昆曲,这样的家庭环境给他埋下了音乐和语言的种子。 小时候跟着祖父到处跑,保定、常州、苏州这些地方都住过。 每到一个新地方,这孩子就跟着当地人学说话,跟海绵吸水似的。 十四岁不到,他已经能说六种方言,北京话、保定话这些北方方言张口就来,南边的常熟话、苏州话也不在话下。 后来进了新式学堂,碰上几位外国老师。 美国的老师教物理和英语,日本老师教画画,他还自己选修了德语。 那时候他就爱看翻译过来的外国小说,像《茶花女》《鲁滨逊漂流记》这些书,别人看故事,他倒对书里不同国家的说话方式感兴趣。 十八岁那年坐船去美国读书,进了康奈尔大学。 别人主修一门就够呛,他倒好,数学系的学生硬是选了四十多门课。 物理、化学、哲学、音乐这些八竿子打不着的学科,他愣是门门考出高分。 最绝的是还拿奖学金买了架钢琴,闲着没事就作曲玩,跟吃饭喝水一样自然。 后来转去哈佛读哲学博士,美国人看他都竖大拇指。 等到罗素来中国讲学,要找翻译可把主办方愁坏了——这英国老头讲的都是数学、哲学这些高深玩意儿,全中国除了赵元任,愣是找不出第二个能接这活的。 1925年他回国到清华当教授,带着学生满中国跑着搞方言调查。 那时候没高铁没高速,扛着美国买的录音设备翻山越岭,像老农民收庄稼似的,把各地土话都录下来。 现在咱们用的汉语拼音,根基就是他带着人捣鼓出来的《国语罗马字拼音法式》。 这人过日子也跟别人不一样,爱玩照相机,买了个法国产的双镜头机器,为了省胶卷想了个歪招——用手捂住一个镜头,咔嚓一下能当两张用。 结果战乱时期被人当成日本特务,差点闹出误会。 给闺女起名更绝,三女儿叫Lensey,这洋名在中文里找不着对应的字,最后还是朋友翻《诗经》找出“来思”俩字凑上。 音乐方面他也没落下,给刘半农的诗《教我如何不想他》谱的曲子,到现在还有人唱。 有次在聚会上表演“倒着说英语”,把录音带倒着放居然能听明白,这事被他写成论文发表,正经学术研究搞得跟变戏法似的。 1947年去了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书,在那儿写出《中国话的文法》,这本书成了语言学界的宝贝疙瘩。 八十多岁回国探亲,周总理亲自接见,老头说这是“这辈子最乐呵的事”。 1982年在美国去世,他这一辈子就像老话说的“艺多不压身”,把学问当玩乐,玩着玩着就成了大师。 要说这人的本事,真应了那句“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现在网上还能找到他当年录的方言磁带,吱吱啦啦的杂音里能听见百年前的乡音。 前两年有个方言保护组织翻出他录的福州话,跟现在年轻人说的对比,发现变化大得吓人。 2021年清华大学办了个“赵元任学术思想研讨会”,请来世界各地的语言学家。 有个美国教授展示了他当年在伯克利的手稿,上面密密麻麻写着中英文对照的发音符号,旁边还画着小音符,估计是琢磨语音节奏时随手记的旋律。 去年常州青果巷的赵元任故居重新开放,展柜里摆着他用过的莱卡相机,游客凑近看还能发现镜头盖上有道裂痕——据说是抗战时期摔的。 故居墙上挂着幅对联,正是他小女儿名字“小中”的出处,解说员说现在每天都有家长带孩子来摸对联,说是能沾点聪明气。 (信息来源: 新华网《纪念赵元任诞辰13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京举行》2022年11月15日 清华大学官网《赵元任手稿数字化项目启动》2021年9月8日 常州日报《青果巷赵元任故居新增珍贵文物》2023年4月20日)
中国史上最牛的“鬼才”,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会讲33种方言,精通7国外语,这个世
秋水共长
2025-05-11 02:24:32
0
阅读: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