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次患癌却能活到98岁,季羡林告诫:人到晚年,拖垮身体最快的方式,不是抽烟、喝酒

幽梦化蝶飞 2025-07-21 14:34:09

两次患癌却能活到98岁,季羡林告诫:人到晚年,拖垮身体最快的方式,不是抽烟、喝酒,而是常做这2件事情。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11年,季羡林出生于山东一个普通家庭,那个时代的中国正处于动荡的局势中。少年的他,正赶上战火纷飞的岁月,求学路异常艰辛。然而,这些艰难并没有击垮他的意志。相反,季羡林以坚韧的毅力和过人的才华,迎来了属于自己的光辉时刻。 他先后考入了清华大学,之后远赴德国留学,精通英语、德语、梵文和巴利文,成为中国语言文学界少有的全才。他的学识和视野广博,使他在学术领域占据一席重要位置。 然而,命运并未让他的人生平顺。抗战期间,他被迫辗转于各地,生活困顿;建国之后,他又遭遇政治风波,甚至被批斗、下放劳动。 面对这些接连不断的挑战,季羡林没有抱怨,也没有陷入痛苦的泥潭,而是始终保持一份淡然与安静,继续读书、写作,保持自我节奏。他曾经深刻地指出,人生的痛苦不在于遭遇了什么,而在于我们如何看待它。 他的这种态度体现了一种难能可贵的心理调适能力,他不积攒负面情绪,也不反复纠结过去的不愉快,而是选择释怀和放下。这种心态成为他晚年养生理念的重要基石。 季羡林总结出了他独特的“养生三不”原则,第一条便是不嘀咕。所谓嘀咕,就是指反复念叨烦恼,沉浸在不开心的往事中。虽然看似无伤大雅,但实则极易耗费人的精力和健康。 季羡林多次告诫身边的朋友,老年人最怕的不是身体上的病痛,而是心理上的“纠结”,这种心理负担远比疾病更难以承受,且极大地影响人的生命质量。正是基于这一认识,他强调,内心的平和与释然是长寿的重要秘诀。 尽管晚年经历了胆管癌和肝癌的折磨,季羡林却依旧没有被病魔击倒。相反,他将写作视为生命中的一大乐趣,认为正是有了“事做”和“话要说”,才使得自己能持续地活着。 他每日早晨五点起床,坚持写字、读书、思考,这一习惯一直持续到九十多岁。即使身体日渐衰弱,他的思维仍旧敏捷,文字依然深刻。这种用脑养身的生活方式,无疑是他能够长寿的关键之一。 季羡林认为,晚年最大的威胁不是疾病本身,而是“心散”和“脑懒”。 许多老人一退休后无所事事,不读书,不思考,整天窝在沙发上看电视,结果越活越迷糊,身体也日渐走下坡路。精神的萎靡和大脑的退化,往往是身体走向衰弱的重要原因。 他用自己的生活作了最好的证明:保持思维活跃,保持精神的追求,远比机械地锻炼身体更为重要。 有趣的是,季羡林对锻炼的看法与一般观念有所不同。他主张“不锻炼”,但这并不是完全不动,而是反对刻意的、强度过大的锻炼。他认为强行锻炼会带来额外负担,身体反而不易承受。 他更提倡自然活动,比如散步、打扫、写作,这些都像润滑剂一样,使身体保持活力而不过度劳累。这种顺应自然的生活方式,既符合现代科学对适度运动的看法,也体现出他对生活的智慧。 在饮食方面,季羡林同样秉持简单和自然的原则。他“不挑食”,相信顺其自然,吃得杂且简单才是真正的健康。相较于那些过度讲究养生食谱或依赖保健品的人,他更喜欢粗茶淡饭,朴实无华,却养生效果显著。 现代营养学研究也支持这一观点,认为老年人适度饮食、多样化摄取营养,比盲目追求“健康食品”更加有利于身体健康。 除了身体的自然调养,季羡林更重视的是心理的养生。他反复强调“心静则寿,脑动则康”,认为心态的平和和大脑的活跃是健康长寿的根本。他亲眼见过太多老人因情绪郁结而加速衰老,甚至在身体尚可的情况下,因精神压力过大而健康急剧恶化。 相反,他自己始终保持“无事可忧”的状态,即便卧病在床,依旧笔耕不辍,写下一篇篇散文,回忆过往,感悟人生。他的乐观并非天生,而是不愿意浪费宝贵时间在无谓的痛苦上。 季羡林98岁去世时,人们感慨他的生命充满清醒与通透。他不曾刻意炫耀自己的养生经验,却用一生诠释了长寿的真谛:长寿不是靠保健品和繁杂的养生技巧堆积出来的,而是靠一颗平和、简单的心撑起来的。 他告诫世人,老年人最怕的并非疾病,而是“操心太多”和“抱怨不停”,这两者比身体的疾病更容易拖垮一个人。 季羡林的养生智慧,归纳起来即是“三不”原则:不锻炼、不挑食、不嘀咕。这样的生活哲学在现代快节奏和压力巨大的社会中,显得尤为珍贵。 不必为健康焦虑过度,也无需盲目追求复杂养生法则,而应当顺应自然,保持心理的安宁和精神的活跃,找到属于自己的生活节奏。 如今,随着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严峻,季羡林的经验为广大老年人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许多研究表明,心理健康对延长寿命和提高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长期的心理压力和消极情绪,不仅损害免疫系统,还可能引发多种慢性疾病。与此相反,积极的心态、适度的精神活动,能促进脑神经可塑性,延缓认知衰退。

0 阅读:9
幽梦化蝶飞

幽梦化蝶飞

幽梦化蝶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