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着“必胜”红色发带,27岁的姜哲源在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赛场边激动地挥舞双臂,为自家机器人N2加油助威,还不忘劝说旁边观众“买一台玩玩”。这个2025年4月发生在北京亦庄的场景,让姜哲源和他的松延动力一举出圈。
2025年4月,在北京亦庄举行的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比赛上,一个外表可爱但实力突出的“小孩哥”机器人——松延动力N2机器人拿下亚军。
这个结果远超松延动力创始人姜哲源的预期,他最初的目标只是完赛。但正是这次比赛,让这家成立不足两年的公司彻底“出圈”,从此订单爆满、资本青睐。
从清华辍学创业的姜哲源,一度觉得公司要完了,仅过了不到两年时间,他却站在了人形机器人行业的风口浪尖。他创办的松延动力,估值已突破20亿,旗下机器人能跑马拉松、做空翻,甚至在国际赛场上打败“波士顿动力”等老牌巨头。
01 辍学
姜哲源的成长轨迹曾是一条标准的学术路线。1998年出生的他,从幼儿园到博士都没离开过清华园。
他的母亲任职北京大学,父亲是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也是第二批“万人计划”领军人才。
高考时,姜哲源以北京市第28名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2021年9月,他博士入学,专注于强化学习的研究。
也是同一年,他在实验室看到了宇树科技的机器狗后,彻底被震撼到:“原来机器人能做到这种程度!人形机器人才是未来。”
2023年,是姜哲源在清华大学读博的第三年,他做出了一个大胆决定——放弃博士学位,退学创业!
“导师劝我再等等,父母也担心风险。”姜哲源回忆当时的情景,“但我知道,如果错过窗口期,可能一辈子都没机会了。”
姜哲源的父亲找来一位成功的企业家朋友,本意是劝儿子继续读完博士,但没想到在一番深谈后,那位企业家反而给姜哲源投资了100万元作为启动经费。
拿着这100万,2023年9月,姜哲源正式创立了松延动力。
02 低谷
创业初期,姜哲源的团队像一群“技术理想主义者”。他们拒绝“PPT造车”式的融资套路,坚持自主研发核心部件。
资本也很快注意到了这个团队。姜哲源回忆:“第一台机器人制造出来,第一轮融资就拿到了;再把机器人调到能平稳行走之后,第二轮融资就拿到了,前两轮拿了3000多万元。”
然而,危机在风光正劲时悄然降临。
突然手握巨资,姜哲源坦言自己“心态膨胀了”。松延动力的团队快速扩张,开销也日渐增多。
“结果钱烧得太快了。”姜哲源坦言,“2024年春节前,账上只剩30万,连工资都发不出。” 更糟的是,首款原型机因技术不成熟频繁故障,投资人开始动摇。
姜哲源陷入了巨大的焦虑。他形容那段时间公司的状态是“多器官衰竭”。“我甚至一度觉得这个公司要完了。”姜哲源回忆道。
03 突破
在危急时刻,姜哲源展现了理工科学生的特质——回归问题本质。
冷静下来后,他判断在技术趋势上,人形机器人领域强化学习必然要取代MPC(模型预测控制)。他决定从0开始搭建强化学习的团队。
为筛选人才,姜哲源自己设计了一套题,要求面试者基于苏黎世联邦理工大学ETH团队的四足机器人开源代码,调试双足机器人行走的运动控制。
最终,通过考核的人成了松延动力核心算法团队的中坚力量。新团队用了不到2个月的时间,让机器人从走路、跑步、跳跃全部跑通,迅速完成了技术迭代。
后空翻被认为是人形机器人中最难的动作之一。姜哲源带领团队把所有资源聚焦在这一动作上。
一个多月后,他们攻克了散热问题、状态估计、地形设计等“100个小问题”,N2机器人拥有了“室内外多场景连续空翻”的能力。
随后,2025年4月的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成为松延动力真正的转折点。N2机器人获得亚军,姜哲源头戴红色“必胜”发带在场边加油的画面传播开来,为公司带来了巨大流量。
比赛结束后,N2机器人大订突破1000台,超过了姜哲源为2025年设定的全年量产目标。
04 导向
在产品设计上,松延动力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理念。相较于一个技术人才,姜哲源更愿意将自己定义为懂技术的产品经理。
“我一直觉得我自己可能相比于做技术的人,更接近产品经理这个角色。”姜哲源在采访中表示。
松延动力主要的三款产品包括高形态人形机器人N2、具身智能机器人E1和通用人形Dora。
这些产品分别应用于不同场景,共同构成了松延动力的产品矩阵,支撑起公司在工业、家用、复杂地形等多场景的商业化布局。
在产品尺寸选择上,松延动力主打小尺寸机器人。姜哲源解释了他的思考逻辑:“如果把机器人变大,可以多带给用户哪些价值?在思考和调研后,我们觉得没什么太大的价值。”
“如果目标是把机器人产品卖给科研院校的话,大尺寸的机器人如果出现问题,也会对周围的环境带来不确定的影响,其实是比较危险的。”
这种用户价值导向的产品思维,使得松延动力在竞争激烈的人形机器人市场中找到了自己的定位。
05 量产
2025年,松延动力迎来了品牌扬名的收获之年,也是商业化探索的关键之年。
对于人形机器人企业而言,量产能力是衡量企业实力的重要指标。2025年8月,松延动力CFO韩深任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8月份,我们想做到200台的交付能力。”
交付数据证实了松延动力量产能力的快速提升。据公司公布,7月实现量产交付105台人形机器人,总交付量环比增长176%,创下公司成立以来最高量产及交付纪录。
松延动力已成为继宇树科技之后,人形机器人“千台俱乐部”的新“玩家”。
在提升交付能力上,松延动力也在不断加大投入。2025年8月,公司宣布完成数亿元A++轮融资。
这已是松延动力自今年上半年以来连续完成的第三轮融资,目前累计融资次数已达到六轮。
松延动力CFO韩深任表示,这一次的融资,包括目前在进行的后续的融资,都主要用于研发、供应链以及生产车间相关的投入上。
06 文化
在公司经营中,姜哲源形成了独特的管理风格和企业文化。“庆祝失败” 是松延动力鲜明的企业文化。
姜哲源认为,任何一家科技企业都应该贯彻这种文化,包容失败的本质就是在鼓励创新。这种对失败的庆祝,能够为企业和个人带来成长,从而推动机器人产品的迭代更新。
在北京昌平松延动力办公楼下,每隔5分钟就有机器人跑来跑去接受测试。
“我们的测试就是为了让它失败,想办法把它测坏、测烂,去发现有哪些问题、哪里的设计还不够好,再去改进。”
姜哲源表示,在这个阶段,每次摔倒、失败、出问题本质上都是在给团队反馈,应该是值得高兴的,只有摔倒了,才能发现哪里存在问题。
正是这种不怕“摔倒”的文化,让松延动力在短短两年内实现了技术的快速迭代和产品的持续优化。
07 务实
在商业化路径上,松延动力展现了务实的态度。姜哲源一直高度重视商业化进展。在他看来,商业化的本质就是选择对的场景、对的商业模式和对的客户。
松延动力选择了“两条腿走路”的场景落地策略。两条产品线中,双足机器人主打教育科研和商业展示,强调运动控制与稳定性;仿真人机器人则切入导览、养老等交互场景,突出情感交互价值。
从目前的交付数据来看,教育教具/商业演出订单占比超60%,文旅展厅需求正在增长中。
松延动力2025年上半年已累计斩获超2000台商业化订单,合同总额预计突破一亿元,展现出卓越的市场认可度。
姜哲源预计,随着场景化落地的不断推进,公司有望在明后年实现现金流转正。
08 未来
面对未来,松延动力已经制定了明确的发展规划。
出海是松延动力的重要战略之一。韩深任透露,公司将在今年第四季度正式以代理商的模式走向海外。开拓海外市场将会是松延动力Q4以及明年的重点。
在产品方面,姜哲源透露,明年会是松延动力的产品大年,产品线会非常丰富,从人形机器人到仿生机器人,包括不同形态和尺寸,将于2026年全部亮相。
“明年是产品大年,后年是场景大年,这几步走完、走稳,我觉得公司在整个行业内基本上就算站稳脚跟了。”
对于行业未来,姜哲源保持着他一贯的谨慎乐观:“行业现在处于泡沫期,但长期一定正确。”
他比喻道,“就像2000年的互联网,当时没人想到会改变世界,但现在我们离不开它。”
如今,姜哲源的身上有三张光鲜的标签:福布斯U30、胡润U30、世界机器人锦标赛冠军。但他最珍视的,还是团队墙上那句标语——“为人类探索机器人的边界”。
从清华辍学创业到将公司做到20亿估值,姜哲源只用了两年时间。但在他看来,估值只是一方面,他更关心什么时候能让公司成为一家真正能够自我造血的公司。
随着松延动力宣布交付全球首款1万元以内的人形机器人产品,人形机器人走进千家万户的梦想,正逐渐照进现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