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在南海坠机,我们正告美方,这种坠机填海,妄图霸占他国领土的行为不可取! 10月26日,美国两架飞机在我南海领域坠毁,引起我方高度关注。一架是隶属于海军海上打击中队的“海鹰”直升机,一架是隶属于战斗机攻击中队的“超级大黄蜂”战斗机,两架飞机都是在尼米兹号航母起飞后坠入南海海域。 “尼米兹” 号这艘 1975 年服役的美国最老航母,本已进入退役倒计时,核反应堆寿命早在 2024 年就被评估 “逼近极限”。2021 年它刚修完就曝出核动力装置有 “轻微材料缺陷”,2022 年还因饮用水系统污染紧急返港,连很多备件都找不到供应商,得靠拆其他老舰的二手零件维持运转。 可今年 3 月,五角大楼突然让它 “临危受命”,接替调往红海的 “卡尔・文森” 号赴西太平洋部署,这场 “谢幕之旅” 从一开始就透着勉强。 10 月 26 日的坠机堪称连环灾难。下午 2 时 45 分,第 73 直升机海上打击中队的 “海鹰” 直升机刚从 “尼米兹” 号起飞执行 “例行任务”,就突然失控坠入海面,3 名飞行员靠着弹射装置逃生,被航母搜救队捞起时还在发抖。 仅仅半小时后,下午 3 时 15 分,战斗机攻击中队的 “超级大黄蜂” 刚升空就出现故障,两名飞行员紧急弹射,最终落在航母附近海域获救。 这两架飞机的价值着实惊人。“海鹰” 直升机美军自用单价约 4000 万美元,“超级大黄蜂” 最新采购价高达 7500 万美元,远超美军 A 级事故 250 万美元的标准线,两场事故直接造成超 1 亿美元损失。 更值得注意的是,“尼米兹” 号 10 月 17 日刚进入南海,短短 9 天就出了这么大的事,军事专家张军社直言,这绝非偶然,而是美军疲于奔命的必然结果。 坠机发生后,美方的动作耐人寻味。太平洋舰队很快通报 “所有人员安全,原因正在调查”,却只字不提坠机的具体位置是否属于中国管辖海域。与此同时,“尼米兹” 号并未撤离,反而在事发海域停留,甲板上的搜救直升机频繁起降,大有长期逗留的架势。 有消息称,美方已联系新加坡的打捞公司,计划对坠海战机残骸进行回收,而这种以 “打捞” 为名的停留,早已是美军常态化存在的惯用手段。 回顾近年数据,美军在南海的事故频率越来越高。2023 年 “罗斯福” 号航母曾因舰载机着陆失败损失一架 F-35C,2024 年 “里根” 号的直升机在南海训练时坠入海中,每次事故后美军都以 “调查”“搜救” 为由延长停留时间。 更让人警惕的是,这些事故往往发生在美军高强度抵近侦察期间,“尼米兹” 号此次进入南海后,已累计开展 12 次舰载机起降训练,平均每天超过 60 架次,设备老化加上人员疲劳,事故风险本就大幅攀升。 中方的回应迅速且明确。外交部在 27 日的例行记者会上强调,中国对南海相关海域拥有主权,美方频繁派舰机在南海开展抵近活动,是导致意外事件发生的根源,所谓 “坠机填海霸占领土” 的企图绝不可能得逞。与此同时,南部战区启动常态化海空巡逻,密切监控 “尼米兹” 号及周边海域动态,确保国家领土主权不受侵犯。 如今 “尼米兹” 号的谢幕之旅彻底变了味。这艘带着半个世纪沧桑的老航母,本应安静等待退役,却被强行推上前沿,用一次次高强度部署透支寿命。 而接连坠毁的战机不仅暴露了美军装备维护的漏洞,更凸显其 “硬撑” 的尴尬,想靠军事存在维持霸权,却连基本的装备可靠性都无法保证,这样的 “存在感”,终究只会沦为笑柄。 对此,你们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