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一位美国华人表示,华人精英移民到美国之后,不出两代,基本上都成为普通人,为什么那

一位美国华人表示,华人精英移民到美国之后,不出两代,基本上都成为普通人,为什么那么多华人拼尽全力,却换不来下一代的传承?   其实这话有点太绝对,毕竟也有像新西兰那位华人女首富刘月婷那样的例子,12岁跟着家人移民,后来创办了估值几十亿美元的公司,妥妥的精英后代。但咱们平时确实常觉得,很多老一辈闯出来的华人精英,他们的孩子好像没那么“拔尖”了,这背后的门道可不少。   先说说老一辈的“精英”是怎么来的。那些能成功移民的华人精英,大多是踩着时代的机会,熬了不少苦出来的。有的是当年国内顶尖的工程师、医生,凭着一手过硬的技术在国外站稳脚跟;有的是早期去做贸易、开餐馆,从摆地摊、睡仓库起步,一点点把生意做大。   他们那代人的“精英”,带着股“破釜沉舟”的拼劲——背井离乡没退路,只能在陌生的环境里死磕,把所有精力都扑在做事上。可后代出生在国外,一落地就有安稳的家,不用再为生存发愁,自然少了那份“非成不可”的紧迫感。   再看教育这回事,两边的路数差得太远。老一辈华人大多是“苦读出来的”,认准了“成绩好=有出息”,到了国外也常把这套想法传给孩子。但国外的教育根本不是这么回事,就拿美国来说,大学招生不光看分数,还特看重体育、公益这些“软实力”。   好多华人家庭逼着孩子练冰球、游泳,想靠体育敲开名校大门,可孩子未必喜欢这些。有的孩子明明对画画有天赋,却被家长逼着学金融,勉强读下来也没心思深耕,自然达不到先辈的高度。反过来,那些顺着兴趣走的孩子,可能去学了兽医、做了社工,这些职业在老一辈眼里不算“精英”,但在国外社会里同样受人尊重,只是咱们的眼光还没转过来。   还有个隐形的坎儿,就是“圈子”和“标准”的变化。老一辈华人精英,很多是在华人圈子或者自己的专业领域里拔尖,比如早年硅谷的华人工程师,凭着技术稀缺性当上高管。可他们的孩子要面对的竞争不一样了,不光要跟本地白人比,还要跟全球来的人才拼,难度本身就大了不少。   更关键的是,国外职场里还有“竹子天花板”的说法——就算你能力强,想升到最高层也不容易,因为文化背景、沟通方式的差异摆在那儿。老一辈可能觉得“把事做好就行”,但后代得懂当地的人情世故,适应不同的工作文化,这比单纯拼能力更累。有的孩子干脆转去做自由职业、开小工作室,不是没能力当高管,是不想受那份约束。   咱们对“精英”的看法也太老套了。老一辈眼里的精英,多半是“赚得多、职位高”,可国外社会的评价标准杂多了。前阵子看到新闻,美国给优秀高中生发“总统学者奖”,好多华裔孩子上榜,他们不光成绩好,还常年去养老院做义工、组织移民孩子学英语,这些事在老一辈看来“不赚钱没前途”,但恰恰是国外认可的“精英品质”。   还有些孩子成了奥运选手,既能上名校又能拿奖牌,这在咱们这儿想都不敢想,可在国外就是“全能精英”的代表。说白了,不是后代继承不了精英特质,是咱们还拿老眼光衡量他们的新生活。   这么看下来,所谓“继承不了”,其实是时代变了、环境变了,连“精英”的模样都变了。老一辈的拼劲和智慧其实没丢,只是换成了适合新环境的方式传递下去。那些看似“不精英”的选择背后,说不定藏着更贴合时代的优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