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投资大师巴菲特直言不讳地说,韩国人非常的愚蠢,他们竟然放弃了汉字,不再使用汉字。汉字是连接日本韩国和中国的一种方式。可是他们却放弃了。 这话听着冲,却精准戳中了韩国这些年的文化痛点。 要知道汉字在朝鲜半岛可不是外人,公元前2世纪就扎根了,之后近两千年里一直是唯一的书写系统。哪怕15世纪世宗大王造出了28个字母的“训民正音”,也就是现在的韩文,汉字依旧是官方正统。 那时候韩文叫“谚文”,意思就是“非正式文字”,跟日本把自己的文字叫“假名”、认汉字为“真名”是一个道理。直到19世纪末,朝鲜王朝的官方文件、史书典籍还全是用汉字写的,连官爵名号都离不开汉字根基。 真正的转折出在近代,1948年韩国刚建国就公布了专用韩文的法律,还设了“韩国文字节”,但真正下狠手是朴正熙独裁时期,1970年直接下令小学不准教汉字,初中高中也只许教900个基础汉字,为了表决心,连历史建筑上的汉字牌匾都拆下来改成韩文,好好的文物弄得不伦不类。 那时候推动这事儿的心思挺复杂,有民族自卑感的反弹,也有对当时中国没落的反应,后来电脑普及了,拼音书写又成了新借口。 可他们没算到,韩文里足足七成单词都带着汉字基因,总共五十一万个词汇里,大多能追溯到汉字源头,剥离了汉字,等于抽走了语言的根。 韩国国立首尔大学做过调查,现在20来岁的年轻人里,65%看不懂国宝级的《朝鲜王朝实录》,因为那书里80%是汉字,图书馆里藏着八万五千个汉字词汇的《大辞典》,普通人翻都不敢翻,跟看天书没区别。 麻烦还不止在文化上,南北朝鲜共用了两千年汉字,人名地名全靠汉字区分,没了汉字支撑,经常搞不清谁是谁。更要命的是,中日都是汉字大国,加起来十五亿人在用,韩国硬生生把自己从这个文化圈里摘出去。 费正清早说过,没有汉字,东亚文明很难成为这么独特的整体,韩国这波操作等于是主动断了文化纽带。 更现实的尴尬出现在生意场上,韩国超过四成的商品要卖到汉字文化圈,七成外国游客也来自这里。中国重新崛起后,本来是韩国的发展机遇,可年轻人连对方名片上的汉字名字都认不全,谈生意都费劲。 2003年韩国五大经济团体实在坐不住了,要求下属19万家公司从次年起,只招能认1817个汉字、写1000个汉字的新人,这等于变相打了“去汉字化”政策的脸。 这几年韩国终于尝到了苦果,连前总理们都联名上书总统,说这半个世纪的“专用韩文”政策搞出了比90年代经济危机还严重的文化危机。金钟泌、李海瓒这些前总理们建议,得把汉字当成“国字”,跟韩文一起从小学就开始教,不能再当外语对待。 他们总算明白,不学汉字连自己的语言都没法完全掌握,那些古籍文献更是成了断代的死文字。 反观日本就聪明得多,虽然也有自己的文字,但一直保留着汉字的核心地位,《万叶集》这些典籍靠汉字传承,现在日常书写里汉字也随处可见。这样一来,中日之间的文化交流、生意往来少了很多障碍,可韩国夹在中间,等于主动关上了这扇便利之门。 巴菲特的吐槽本质上是看懂了汉字的价值,它不只是写字的符号,更是东亚文明的共同密码,韩国当年为了强调民族独立性硬要拆的纽带,如今却要花更大力气补回来。20名前总理联名上书算是亡羊补牢,可那些已经断裂的文化记忆,哪有那么容易接上。 现在韩国街头偶尔能看到恢复的汉字招牌,学校也慢慢增加了汉字课程,只是想起巴菲特那句“愚蠢”的评价,难免让人觉得这弯路走得太可惜。毕竟文化这东西,从来不是说断就能断的,强行切割只会留下满地尴尬。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