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想想,真觉得憋屈。 就差那么一点点,咱们飞机发动机那块最大的心病,可能就提前十年解决了。一个乌克兰的“动力沙皇”,手里攥着苏联几十年的家底,眼看就要被咱们整个端过来了。 结果呢?黄了。 讲真,过去二十年,咱们从乌克兰那儿拿的好东西,真不少。 没有那艘“瓦良格”空壳子,哪有后来的辽宁舰,哪有咱们自己一艘接一艘下饺子的底气?没有他们的燃气轮机技术,咱们的055大驱,凭什么能跑那么远,去给咱们看场子? 人家是真帮了咱们一把,把咱们从家门口,一把推向了深蓝。 可偏偏,就是在最要命的航空发动机上,卡住了。 那家叫马达西奇的公司,简直就是发动机界的活化石。咱们真金白银地去谈,就想把人家整个生态链请过来,眼看就要成了。 但有人眼红了,背后使绊子,硬生生把这事搅黄了。 45亿美金的索赔,听着都肉疼,但那都不是最重要的。 最可惜的,是那些跟着技术一起来的,老师傅们脑子里的东西。 那是一种感觉,一种手艺。是摸了一辈子发动机,才知道这块钢火候到不到位;是听一耳朵声音,就知道问题出在哪。 图纸能复制,但这种刻在骨子里的直觉,你怎么复制?那帮老爷子要是能过来,手把手带一带咱们的年轻人,那得是多大一笔财富? 这事儿啊,就是个教训。 买来的技术,终究是别人的种子。咱们自己的地,还得自己一寸一寸地耕,才能长出参天大树。 路上的这个坑,疼,但也能让人长记性。 靠谁都不如靠自己,老话,但真就是这么个理儿。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