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印度宰客这条道路走不通了,比亚迪整治阿三这招太狠了!年前印度买了1000辆电动大

印度宰客这条道路走不通了,比亚迪整治阿三这招太狠了!年前印度买了1000辆电动大巴,先交了50%订金拿到车壳子,后来又咬牙交了20%钱才发了电池。结果电池装好车后却还是不能用,一问才知道车被远程锁死了!   比亚迪可不是第一次和印度打交道,早年就有过交付车辆后,合同款项被无端拖欠的经历,耗时两年打官司,最后也只追回一点点钱。   而这样的遭遇,在印度的中企身上并不少见,有的企业资金被无端冻结,数额巨大,即便多次申诉说明合规经营,也迟迟得不到合理解决。   有的企业被强行索要核心技术,不配合就面临各种审查刁难。   还有的企业斥巨资建厂,眼看就要投产,却被以莫须有的理由叫停项目,转头印度就向其他国家企业抛出橄榄枝。   不止中企,不少外资企业在印度都有过类似经历,有的被莫名罚款,有的被迫低价转让资产,辛苦多年的投入最后血本无归。   印度这种先画大饼吸引投资,再通过修改法规、突击审查、罚款冻结等手段收割企业的做法,早就成了公开的套路。   比亚迪这次显然是早有准备,把风险防控做到了极致,他们不再相信所谓的商业信誉,而是用技术手段掌握主动权。   将车辆拆分成车体、电池、控制系统三个部分,每一部分都和付款节点牢牢绑定。   车体只是基础,没有电池就是一堆废铁,装上电池没有解锁权限,照样无法使用,而这种分段交付的模式,把印度的主动权彻底剥夺,想要拿到能用的车辆,就必须按约定付清所有款项。   这种远程锁控技术并非专门针对印度开发,而是比亚迪早已成熟应用的常规功能,只是这次巧妙地转化成了商业风控工具。   电池和车辆编码一一对应,解锁权限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印度就算想找人破解都无从下手。   过去很多企业面对印度的不合理要求,要么选择忍气吞声,要么被迫妥协退让,反而让这种宰客套路愈演愈烈。   比亚迪的硬气,源于自身的技术实力和产业话语权,其电动大巴的核心技术领先,产品性能稳定,在印度市场上很难找到可替代的选择。   印度就算心里不满,也不得不按规矩办事,毕竟错过这样的优质供应商,再想找到合适的合作伙伴并不容易。   这种以技术为后盾的自保方式,比单纯的法律诉讼或者口头抗议有效得多,省去了漫长的维权过程,直接从源头规避了被拖欠款项的风险。   很多人觉得比亚迪这招太“狠”,但这恰恰是对不合理商业环境的正常回应。   商业合作的基础是相互尊重和诚信履约,当一方长期破坏规则,另一方就必须学会保护自己。   比亚迪的做法打破了过去“忍气吞声换合作”的恶性循环,用实际行动证明,面对不诚信的合作方,企业完全可以凭借自身实力制定游戏规则。   这不仅是为自己规避风险,更给其他出海企业提供了一个重要启示:出海不能只看重订单规模,更要做好风险防控,技术不仅是产品竞争力,更是保护自己的有力武器。   印度之所以能长期实行这种宰客套路,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过去很多企业缺乏有效的反制手段,只能被动承受。   但随着中国企业技术实力的提升,这种局面正在改变。比亚迪用远程锁控技术让印度的拖延战术失效,说明技术优势不仅能赢得市场,还能保障自身权益。   而印度的做法最终只会反噬自己,频繁的恶意审查和不合理要求,已经让不少外资企业望而却步,制造业外资流入大幅减少。   想要成为所谓的“世界工厂”,靠收割投资者根本行不通,只有营造公平透明的营商环境,才能真正吸引企业长期投资。   印度那种“关门宰客”的套路已经行不通了,商业合作从来不是单方面的索取,而是互利共赢的过程,任何试图靠耍手段获利的行为,最终都会被市场抛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