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有没有一种感觉 每次中日有摩擦的时候,有个国家却异常的安静,这个国家就是新加坡。 可能有的友友们会有疑问,两个国家起摩擦,关新加坡何事。小编想说:事很大!! 这个华人占了 74.1% 的发达国家,哪是真的佛系沉默,分明是在闷声干大事,它的不说话里 藏着一套 “两边都不得罪,两边都能捞好处” 的顶级操作。 先说数字经济这波风口,新加坡简直把 “中间商赚差价” 玩成了天花板,它和中国的渊源深吧, 祖辈都是福建、广东过去的,文化合得来,做生意也顺风顺水 但它没只抱中国大腿,反而趁着中日在数字领域较劲的空隙,偷偷搭建了个 “超级中转站” 一边拉着阿里云搞东南亚数字枢纽 帮中国互联网公司搞定当地的规矩和技术落地,另一边又拽着日本软银砸钱搞物联网 把日企的技术对接上东南亚的小商家,中日在半导体、数据规则上闹点小分歧? 新加坡立马站出来当 “缓冲垫”,两边的企业都愿意把业务放这中转,去年光中日通过它做的数字服务生意,就比前年多了两成多,这波 “不选边但全沾光” 的操作,简直绝了 再看马六甲海峡这张王牌,新加坡把 “地理饭” 吃到了极致,这条道有多重要?,中国七成的进口石油、日本九成的外贸货物,都得从这过,每天上千艘船挤得满满当当 但新加坡可没满足于当个 “看门人”,它借着中日都怕航道出问题的心思,悄悄攥住了 “话语权” 它搞了个马六甲海峡合作机制,表面上是协调反海盗、船舶减排,实则拉着中日一起出钱出力 中日在南海有点小摩擦? 新加坡立马喊两国海事部门开小会,把矛盾掐灭在萌芽里,绝不让它影响航运,还联合两国企业给海峡搞智能化改造,装监控、搞导航升级,这下好了,中日的船都得靠它的技术保障安全, 想甩开它都难! RCEP 生效后,新加坡更是赚翻了,作为第一个和中日韩都签自贸协定的国家,它直接把自己变成了三国生意的 “必经之路”,就说汽车行业 日本丰田的零部件要卖到东南亚,得先放新加坡分销,中国新能源车企要进东盟市场,得靠新加坡搞定合规认证,中日在电池技术标准上谈不拢? 新加坡牵头的东盟汽车委员会,直接成了两边商量的 “中立茶馆”,去年中日通过它转卖的汽车零件 就卖了 80 亿美元,农产品领域更不用说,日本的高端水果要进中国,得经新加坡的冷链保鲜,中国的苹果、梨要销往日本 得靠新加坡做质检,关税减免后,这生意越做越大,新加坡光赚中转费就盆满钵满,它才舍不得打破这 “三方共赢” 的局面呢 在东盟内部,新加坡更是 “隐形调解官”,作为东盟里最有钱、最会搞外交的成员,它从不公开掺和中日的事,但私下里忙得飞起 以前中日因为历史问题少来往,是新加坡牵头办经贸论坛,让两国企业能线下对接,中日在东海油气田有点分歧,新加坡前外长杨荣文就悄悄分别找两边沟通 给出 “一起开发、一起赚钱” 的主意,这种 “暗地里斡旋” 的操作,既不得罪任何一方,又让中日都觉得它靠谱,还顺带巩固了东盟在区域里的地位,一举三得。 面对历史议题,新加坡更是 “精得很”,它知道中国民众对日本的历史问题很敏感,也清楚日本在东南亚的投资分量安倍晋三参拜靖国神社引发争议时,它不批评也不附和,反而让学术机构出报告说 “要好好说话” 既照顾了华人的情绪,又没得罪日本政府,中日围绕教科书吵起来时,新加坡悄悄改了中学历史课 既不否定中国的说法,也不排斥日本的视角,既没卷入舆论漩涡,还保住了和两国的教育合作。 现在再看新加坡的沉默,哪里是懦弱避祸啊,分明是 “闷声发大财” 的顶级智慧,中日闹摩擦,它不掺和、不站队,反而借着两边的竞争和分歧,在数字经济、航道安全、区域规则里悄悄卡位。 它清楚得很,中日都是区域里的大佬,两边关系好,它能赚好处,两边有小摩擦,它更能趁虚而入 这种 “于无声处赚大钱” 的本事,才是这个小国能成为发达国家的核心密码!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