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糯米红糖熏出金黄冬日,老顾客催单的皋亭熏鸡香飘四溢

潮新闻客户端记者于诗奇通讯员苏瑶

初冬清晨,皋亭山间的薄雾还未散去,“竹缘山庄”的院子里已经挂满了等待熏制的土鸡。“这批还没熏好,就全被订完了。”老板娘严淑媚笑着说,“有老客一口气要十来只,我总劝他们少买点,趁新鲜吃。”

随着寒潮南下,杭州皋亭山一带的“年味”渐浓。作为丁兰街道皋城村与沿山村的传统冬季美食,熏鸡的制作与销售已进入旺季。

通讯员苏瑶摄

农家柴火,熏出冬日限定风味

走进“竹缘山庄”的院子,一股混合着糯米焦香与鸡肉鲜香的气息扑面而来。一口大铁锅架在柴火炉上,锅底铺着糯米与红糖。严淑媚小心翼翼地将晾晒好的土鸡摆放在蒸架上,一锅正好放下5只。“盖锅盖要快,边缘用毛巾围紧,这样烟雾才不会跑。”她手法娴熟。不过五六分钟,白色烟雾便从锅盖缝隙中溢出,渐渐染成金黄色,浓郁香气随之弥漫开来。

通讯员苏瑶摄

掀开锅盖,瞬间烟雾缭绕,锅中的熏鸡油光锃亮,表皮泛着通透的琥珀色。“这颜色就是糯米和红糖熏出来的。”严淑媚介绍,她做熏鸡已有13年,手艺传承自母亲。“以前生活条件有限,熏鸡腌得偏咸,能配饭吃很久。现在大家更注重健康,我们调整了配方,缩短腌制时间,减少盐量。”

尽管口味趋淡,熏鸡独有的烟熏风味却丝毫未减。“第一次吃可能觉得烟味重,第二次就会‘上头’。”她笑着说,熏鸡制作必须“看天吃饭”——阳光是锁住鲜香、防止变质的关键。每次开工前,她都要连看十天天气预报,选择连续低温晴好的日子制作。正因如此,皋亭熏鸡成了名副其实的“寒冬限定”。

通讯员苏瑶摄

每年寒潮过后,老顾客的微信、电话便接踵而至。“还没开始做,就有人问:‘天冷了,开始熏了吗?’”严淑媚的客户中有老杭州,也有新杭州人,最远的订单寄到重庆、吉林、黑龙江。“有的是自家吃,有的是当伴手礼带回老家,还有公司团购作福利。”

通讯员苏瑶摄

老手艺新传承,年未至味先到

在皋城村的另一边,村民叶爱娥也在为熏鸡忙碌。凌晨五点,她就赶往丁桥农贸市场,精心挑选三十多只新鲜线鸡。“这些鸡都是当天从海宁现杀运来的,必须新鲜才能保证口感。”从选鸡、腌制、熏制到售卖,叶爱娥一人包揽全部流程。今年已完成两批熏鸡制作,第三批刚开工就接到了不少订单。

叶爱娥在丁桥农贸市场有个摊位,平日卖茶叶,冬天专售熏鸡。除了市场销售,常有食客循香直接找到她家。“明天得赶紧再熏一批,不然真的供不应求了。”

皋城村的陈阿姨是这里的老主顾,每年都要从叶爱娥这儿采购不少熏鸡:“我自己家也会做,但送人都从她这儿买,品相好、味道正,这就是我们皋城的特色,年夜饭桌上不能少。”

叶爱娥的熏鸡手艺源自丈夫的奶奶,一做就是十五年。在传承中,她大胆创新,将传统的“熟鸡熏制”改为熏制生鸡:“以前条件不好,熟鸡熏完用报纸盖着,吃的时候割一点,虽然方便但不够卫生。现在大家讲究饮食安全,生鸡熏制后,顾客带回家清洗蒸熟再吃,既放心又能保证口感。”她会细致告知每个顾客食用方法:水开后蒸二十分钟,可喷少许黄酒增香,无需额外加盐,腌制时的味道已足够入味。

腌制是熏鸡好吃的关键,叶爱娥有独家秘方。20只鸡搭配4包盐,用量精准控制,腌制6个多小时即可。腌好的鸡肉还要用清水反复清洗三遍,去除血沫和多余油脂,再放在阳光下晾晒两天,待水分干透后再进行熏制。这样做出来的熏鸡肥而不腻,越嚼越香。

叶爱娥的熏鸡定价七十元一只,坚持薄利多销。“鸡选大一点的,价格定得合理些,大家吃得开心,老手艺才能长久传承。”去年,她卖出了1100多只熏鸡,不少顾客频频回购。每天早上八点到市场售卖,短短两小时就能卖出不少。虽然独自忙碌,她却不觉得累,常年练习太极让她精力充沛,“只要大家喜欢吃,我就一直做下去,把老祖宗的手艺留住。”

通讯员苏瑶摄

冬天的皋亭山,是什么让人念念不忘?是屋檐下那抹温暖的金黄。

当熏鸡的香气再次随风飘来,年的味道,便悄然回家了。家家户户窗前檐下,熏鸡串起的不只是风景,更是烟火人间的传承,是冬日的共同记忆。

岁月流转,口味变迁,但皋亭山熏鸡的味道,始终如一,年年如约。炊烟袅袅中,萦绕着最熟悉的乡情,也升腾起最地道的年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