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25日,主题为“链通全球智创未来‘区块链+人工智能’重构数字经济新范式”的全球数商大会徐汇分会场活动在数链空间举行,来自可信基础设施、智慧城市、数据服务、能源科技、法律合规等多个细分领域的行业专家深度探讨了“区块链+AI”技术创新、场景落地与生态共建的话题。
入驻徐汇“数链空间”的长三角数链(上海)网络基础设施有限公司去年3月在沪成立,并推出“北宸可信”系列产品体系。公司首席运营官刘磊介绍,这一名称取自“北极星”的产品具备区块链信创底层平台,可提供IaaS基础底座服务和PaaS共性能力服务,具备隐私计算服务、航贸通服务、可信存证、分布式数字身份服务等能力。
眼下,“北宸可信”系列产品已经为跨区域、跨行业的数据流通提供多种解决方案。以“危险废物隐患排除”这一场景为例,通过“账本上链”,危废品产生、存储、收集、转移和利用处置的每个环节所涉及的联单专业信息,都可上链存证,从而实现“账账相符、账账相平”,避免因危废品处置不当而造成安全隐患。
刘磊介绍,在当下人们关注的区块链与AI融合领域,伴随今年智能体通讯协议(A2A,即“AgenttoAgent”智能体到智能体)的诞生,智能体产品开始迈向开放多元的智能体互联网(AgenticWeb)。区块链技术恰好能为智能体之间的互联打造安全、可信的协作环境。
在“区块链+AI”应用领域,上海文旅一站式信息服务平台“沪小游”城市生活智能体整合了文旅领域26个大类、63个小类的资源,上线以来用户超146万人,总访问量超600万人次,单日峰值突破53.3万人次,平台上融合了来自市交通委等单位的支撑资源,服务广大市民游客。

成立于2019年的上海市大数据股份有限公司深度参与了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两网”底座规划建设,正借助多模态大模型与区块链技术守护轨道交通安全,推动数、智、链产业融合发展。
上海市大数据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姚震介绍,根据《上海轨道交通线网规划(2025-2035)》提出的“加密核心、辐射郊区、联通长三角”的愿景,到2035年,上海轨交运营线路、总里程数、日均客运人次都有望翻番,因而在轨交线网的地下深度、面积、人口比以及巡检等方面都面临更高的要求。然而,目前轨交线网面临的挑战包括人工监测效率低、全面覆盖点位少、信息滞后协同难等。
区块链技术叠加硬件设施布局,解决方案呼之欲出——汇聚市区两级公共视频数据资源的AIoT设备、智能单兵作战装备、自主智能装备等,能为城市公共视觉数据多模态大模型采集所需的数据。由此,当事故发生时,可实现现场200个点位在50秒内完成快照更新及计算;日常巡检时,则能在15分钟内完成2000个点位的轮询图生文描述。
目前,这一基于城市多源异构视觉数据的大模型已可应用于轨交安全、地下管线安全、人流车流聚集等城市治理场景,自动驾驶实景模仿、低空经济数据产品等产业场景,以及商业智慧停车辅助、个人出行交通引导等商贸类场景中。
“2022年底开始,我们经历了‘百模大战’到‘千模大战’的进阶,现在又逐渐收敛到了‘十模’左右。”上海库帕思科技有限公司业务总监贺仁驹表示,大浪淘沙后,大模型领域的新战场已经出现,包括小参数生产力模型、强推理为表征的“慢思考”模型、面向物理AI的具身模型以及科学智能模型等。因此,想要构建专业化、高质量、多层级的语料体系,深化与行业场景企业的联动,就需要为大模型提供真实“语境”的训练机会。
作为上海数字经济发展的核心承载区之一,徐汇秉持技术策源的发展理念,在数字经济领域有诸多先行先试举措。记者在会上获悉,徐汇已率先完成全国首批公共数据资源登记,累计登记数达21个,今年还同步建立“上海市商贸流通数据创新实验室”与“上海市质安风控数据创新实验室”,推动数据的社会化利用。依托“模速空间”“数链空间”等创新载体,徐汇正全力打造人工智能、区块链等产业集群,推动国家数据产业集聚区建设。
徐汇区数据局负责人表示,徐汇将持续强化基础设施支撑,深化“数链空间”、数据创新实验室等系列载体及创新平台建设,构建更具韧性的算力网络和数据流通体系。同时,围绕政务服务、城市治理等重点领域,发布更多应用场景,加强人才引育,促进技术、资本、场景等要素的高效联动,将徐汇打造成为“链智融合创新的策源地、产业集聚的新高地、高价值场景应用的示范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