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马斯克与黄仁勋同台:这场“万亿美元对话”,预示未来10年AI走向

在沙乌地阿拉伯金色沙漠的背景下,两位科技“巨头”罕见同台,并肩而坐——特斯拉CEO、SpaceX创始人、XAI创始人埃隆

在沙乌地阿拉伯金色沙漠的背景下,两位科技“巨头”罕见同台,并肩而坐——特斯拉CEO、SpaceX创始人、XAI创始人埃隆·马斯克与英伟达创始人CEO黄仁勋。

这场被外界誉为“万亿美元对话”的交流,远不止是两位CEO的普通对谈,更是对人类未来十年、二十年发展底层逻辑的预判——当第一性原理遇上生成式计算,当人形机器人遇上太空 AI,一个生产力爆炸、文明升级的新时代正在加速到来。

第一性原理的再定义:创造优于颠覆

当被问及如何运用第一性原理思考颠覆行业时,马斯克的回答令人意外:“这主要不是颠覆。这是创造。”

这一细微的语义差别,揭示了顶级创新者的思维本质。马斯克解释道,可重复使用火箭、电动汽车乃至有用的人形机器人,都不是对现有市场的简单颠覆,而是从无到有的创造。

“以前实际上并没有可重复使用的火箭,”马斯克说,“当我们开始制造电动汽车时,实际上并没有电动汽车。据我所知,你买不到任何电动汽车。”

黄仁勋从计算科学的视角提供了佐证。他指出,计算模式正在经历从“基于检索”到“生成式”的根本转变。“过去,软件是从预先构建的内容中检索答案。今天,软件实时生成内容,每次都为每个用户独一无二。”

这种转变不仅是技术升级,更是范式革命。它催生了“AI工厂”这一全新基础设施概念,让创造而非优化成为计算的核心使命。

人形机器人:未来最大的产业?

马斯克对人形机器人的预测堪称大胆:“我认为特斯拉将会制造出第一批真正有用的人形机器人。”他相信,这将会是一场彻底的革命,并且是“每个人都会想要的东西”。

更值得注意的是他对产业规模的判断:“人形机器人将会是最大的产业或有史以来最大的产品。比手机或任何其他东西都大,因为每个人都会想要一个。或者可能不止一个。”

在马斯克的愿景中,人形机器人不仅是技术产品,更是解决全球贫困问题的关键。“人工智能和人形机器人实际上会消除贫困,”他断言,“基本上只有一种方法可以让每个人都变得富有,那就是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技术。”

黄仁勋则以他特有的幽默介入:“我只是想要R2D2装在C3PO的身体里。”这种看似轻松的调侃,却揭示了人们对机器人技术的本质期待——不仅要有用,还要有个性,有温度。

人工智能工厂:计算范式的根本转变

黄仁勋深入阐述了人工智能工厂的概念,揭示了计算模式的革命性变化。“过去进行计算的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是基于检索的计算,”他解释道,“但今天,软件将要被实时生成。它是生成式的。”

这一转变的意义极为深远。基于检索的计算依赖于预先构建的内容库,而生成式计算则能够根据上下文、环境和用户身份实时创造独特内容。

“当你使用Grok时,每次使用它都是不同的,”黄仁勋举例说明,“基于你给它的提示以及所处的环境。”

这种转变不仅要求新的算法和软件架构,更需要全新的硬件基础设施。

“如果它是生成式的,每次都不同,你就需要在世界各地建立人工智能工厂来实时生成内容,”黄仁勋指出,“这就是你需要人工智能工厂的原因。”

未来,工作会成为可选项吗?

面对AI对就业的冲击,马斯克给出了极为激进的预测:“从长远来看,工作将会是可选项。”

他将未来的工作比作后院种菜:“就像你可以去商店买些蔬菜,或者你可以在后院种植蔬菜。在你的后院种蔬菜要困难得多,但有些人仍然这样做,因为他们喜欢种蔬菜。”

马斯克甚至推测,在AI和机器人技术持续改进的前提下,“在未来的某个时候,金钱将不再重要”。

黄仁勋则提供了更为细致的短期视角。他以放射学为例,说明AI如何增强而非取代专业人才。

“所有放射科医生将成为第一批失业人员的预测,结果却恰恰相反,”黄仁勋分享道,“由于AI的出现,现在有更多的放射科医生被聘用。”

原因在于,AI接管了繁琐的图像分析工作,让医生能专注于诊断疾病和关怀患者。“放射科医生的目标不是研究图像。放射科医生的目标是诊断疾病。”

太空AI:解决地球能源瓶颈的终极方案

马斯克关于太空AI的论述,可能是整场对话中最具前瞻性的部分。

“如果文明延续下去,那么太空AI是不可避免的,”他首先强调文明的脆弱性,然后切入正题,“为了达到卡尔达肖夫二级文明中任何有意义的百分比,你必须在深空拥有太阳能AI卫星。”

马斯克指出了在地球上发展AI的根本限制:“如果你每年做300吉瓦的AI计算,那将相当于美国每年发电量的三分之二。你不可能以这种规模建造发电厂。”

相比之下,太空具有压倒性优势:“在太空中,你可以拥有持续的太阳能。不需要电池,因为太空中总是阳光明媚。太阳能电池板更便宜,冷却只需通过辐射进行。”

黄仁勋从硬件角度补充了这一愿景的可行性:“假设每个机架重两吨。在这两吨中,可能有1.95吨用于冷却。”在太空中,冷却问题通过辐射自然解决,极大减少了系统的体积和重量。

人工智能泡沫是否存在?

面对这个敏感问题,黄仁勋没有回避,而是从计算范式的根本转变角度提供了他的分析。

他指出三个关键趋势:首先,摩尔定律已经走到尽头,通用计算与计算需求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其次,世界正在向加速计算发展;第三,生成式人工智能正在重塑计算架构。

“六年前,CPU占据了世界超级计算机的90%,”黄仁勋用数据说明,“今年,不到15%。”与此同时,加速计算从10%增长到现在的90%。

他进一步指出,即使在人工智能之外,数据处理本身已经是“最耗数据、最密集计算的事情之一”。“仅在原始数据处理上就进行了数千亿美元的计算。这与人工智能无关。仅仅是SQL处理,数据框。”

基于这些观察,黄仁勋的结论是:“剩下用来推动这种革命性的能动人工智能的燃料,不仅比你想象的要少得多,而且都是合理的。”在他看来,当前的人工智能热潮并非泡沫,而是计算范式根本转变的自然表现。

结语

这场对话最终落脚于对人类共同未来的展望。从能源时代、数字时代,再到如今的智能时代,技术正持续为人类社会服务,并在全新基础上重塑经济形态与就业结构。

马斯克在对话中的提醒,发人深省:我们不应将文明视作理所当然,而必须悉心维护,确保文明延续而不致中断……任何研习历史的人都能看到,文明并不总是向上发展,它实则具有生命周期。

这种对文明命运的深刻关切,与对技术潜力的无限憧憬,构成了时代独特的张力。

未来五年,AI计算可能开始离开地球;十年内,人形机器人可能走进每个家庭;二十年内,工作可能成为可选项——这些预测看似激进,但两位顶尖创新者的思考值得认真对待。

当计算需求超过地球的承载能力时,向太空扩展不再是选择,而是必然。在这个意义上,AI不仅正在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更在推动人类文明向新的边疆拓展。

真正的创新,从来不是简单的破坏与取代,而是基于第一性原理的创造与重构。在这个意义上,智能时代的序幕才刚刚拉开。

评论列表

微风
微风 2
2025-11-23 18:12
要一个美女机器人,她无所不能,然后她会不会吃了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