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半夏泻心汤:一张治胃病的千古奇方(二)

其实我们经常会看到病人嘴唇、舌头红,可以推断他是不是有心下不适,有胃粘膜充血等,中医是以外揣内的。近年来有关半夏泻心汤治

其实我们经常会看到病人嘴唇、舌头红,可以推断他是不是有心下不适,有胃粘膜充血等,中医是以外揣内的。

近年来有关半夏泻心汤治疗胃炎的报道较多,总有效率均在90%以上,认为半夏泻心汤有抗幽门螺杆菌感染,参与免疫调节,保护胃粘膜屏障功能以及止血等功效。本人经验,慢性胃炎使用半夏泻心汤原方即有效果。如果为久治未愈,面色晦暗,舌质淡红的胃病,可以加肉桂5克。如咽喉疼痛,胸闷明显者,可加山栀、连翘,效果更好。糜烂性胃炎导致的出血,可加制大黄。

胃病是中国人的常见病,多发病,而半夏泻心汤也是一张常用方、久经实践检验的古方。但是,现在能用半夏泻心汤原方治疗胃病者却不多。大多自拟一大方,其中有辛香药一队,草头药几把,虫类药几样,矿物药一堆,美其曰此方能消炎、止痛、制酸、抗变。临床疗效不能说没有,但总不如半夏泻心汤来得快捷,口感也没有半夏泻心汤那样苦得爽口。所以,我真心希望读者们多用此方,因为千百年来,有无数的医生用过这张方,而治好的胃病患者更是天文数字!中医不可能有动物试验,古人就是在人身上试出了这张配方。因而,这张配方更显得珍贵。

要用好半夏泻心汤,还有几点要说一下。

第一,本方是胃病的专方,虽有报道用于其他系统的疾病,但一般都伴有上消化道症状。

第二,本方证多见于体质较好的中青年人,其唇舌红,多伴有睡眠障碍及腹泻倾向。舌苔多见黄腻,但脉象没有明显特征。

第三,本方证的病机是寒热错杂,中虚热结。半夏泻心汤为一首最具代表性的寒热补泻同用之方,只要是胃炎,虽舌红不忌姜、夏,虽舌淡不避芩连。

第四,方中人参,可用党参替代。

第五,本方与黄连温胆汤相比,后者的精神症状更为突出,如失眠、心烦、心悸、易惊、多梦,前者则以胃肠道症状为主。与香砂养胃丸也不同。彼方多用于面色黄、消化不良者,而本方多用于胃中有感染者,所以柯韵伯说“凡呕家夹热者,不利于香砂橘半,服此方而晏如”(《伤寒附翼•太阳方总论》)夹热,是特征。

第六,服用本方有效以后,需要小剂量守方常服,疗程常在3个月以上。即使停药以后,可常常食用生姜红枣汤。

半夏泻心汤证的舌苔与伴随症状

回过头来讲,适用半夏泻心汤的这一类人,往往是唇舌偏红,舌苔偏腻,而且体质状态好的人群,这是望诊看到的。

舌苔腻的这个腻有时可能是淡黄,有时可能是白腻的。即使是白腻,但是他舌质红,甚至可以出现黄连舌,舌老红、暗红。腻苔其实就反应了湿热的存在。

很多学者提到半夏泻心汤这一大类方都是寒热错杂,个人觉得把半夏泻心汤,包括甘草泻心汤,看作是湿热蕴结中焦可能比寒热错杂更恰当一点。

再看伴随症状。很多情况下,半夏泻心汤除了治疗胃肠疾病,还可以治疗很多其他疾病,比如失眠、头痛。

病人往往是以胃肠不适为主诉,这里要强调的是痞和利,病人除了有上腹部不适,还有大便性状的改变。

古代讲利,下利,是指大便的次数、性状、质地发生了改变。半夏泻心汤证往往有这个特点,病人容易出现腹泻、大便次数多或者大便黏的表现。

半夏泻心汤证的病史

追溯病史时,按理说病人可能经常有上火的情况,比如口腔溃疡,或者例假前就发溃疡,或者牙龈肿痛,还要看脸上长不长痘痘。

但是,他出现口腔溃疡时,我们就不是用半夏泻心汤,而是半夏泻心汤的加减,加大甘草的量,原方3两增加到4两,变成了甘草泻心汤。

如果他当下现在没有溃疡,询问病史他说以前有溃疡,那我们就还是选用半夏泻心汤。也就是说,这一类人容易上火,容易出现溃疡。

这一类的人还有一个烦躁的特征,他描述病情时,很心急,语速很快,焦虑貌,很烦很痛苦的样子。而且,他可能睡眠也不好,还有头痛等精神症状。

总结一下,适用半夏泻心汤的这类群体,用简单的十二字来记,“唇舌红,痞而利,常溃疡,易烦躁”。

适用半夏泻心汤的症状指征:

1、以上腹部不适为主要表现。比如胃炎、消化溃疡,都可以出现用此方方证的情况。

2、痞而利,就是说有大便性状改变。为什么讲半夏泻心汤是天下胃肠第一方,就是因为它在胃肠方面的调整功能非常好。

3、以烦躁、失眠、头痛等精神方面的症状为主诉,往往伴有消化道的症状。

比如心下不舒服,或胃镜检查有胃炎,或有大便的改变。如果没有消化道症状,我们一般不考虑半夏泻心汤。

4、很多皮肤病,如果伴有消化道的症状,半夏泻心汤也是一个很好的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