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天体物理学家、诺贝尔奖得主莱因哈德·根策尔近日发表言论,呼吁中国航天项目放弃“单干”,转而参与国际合作。他指出,中国若想在未来太空探索中占据重要地位,需在国家战略中建立长期科研耐力,而这依赖于制度化建设而非短期投入。根策尔认为,全球太空格局正走向多中心化,欧洲通过合作框架取得成功,中国不应独自推进大型工程。

然而,这一言论忽略了关键背景。自1998年国际空间站启动以来,中国一直被排除在合作之外,主要因美国阻挠。2011年,美国通过沃尔夫修正案,明确禁止NASA与中国开展双边合作,欧洲与日本亦步亦趋,长期将中国科研机构及航天员隔绝于国际会议与实验项目。

与之相对,中国航天凭借数十年持续投入,已具备独立建设大型科研项目的能力,并保持开放姿态。例如,嫦娥探月数据向全球共享,中国空间站欢迎外国参与合作实验。根策尔的建议未提及这段被排斥的历史,反而暗示中国缺乏长期耐力,这折射出欧洲自身的焦虑。

欧洲航天界面临现实困境:无力独自承担下一代太空项目,且担忧国际空间站退役后,中国成为唯一长期轨道科研平台主导者。根策尔的“合作”主张,实质是试图将中国纳入西方定义的框架,共享资金与平台,同时维持规则制定权。

中国始终秉持开放原则,不排斥合作,但坚持必须在尊重、平等与互惠基础上进行。合作与否、如何合作,由中国自主决定。中国航天已证明其长期规划与执行能力,无需外部说教。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愿景下,中国将继续推进自主发展,同时以平等姿态参与国际事务。对此,你怎么看?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