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荷兰那边的安世半导体还没完事,马克龙又有了新的算盘。
这位法国总统最近频频向布鲁塞尔喊话,手里攥着一张两年前就印好的牌——"反胁迫工具"。
他瞄准的目标很明确——中国。法国的算盘打得挺好,可欧洲其他国家会买账吗?
巴黎街头的咖啡馆里,人们讨论的话题早就不是浪漫的塞纳河了。
青年人找不到工作,工厂一家接一家往东欧和亚洲搬,改革方案在国会里一拖再拖。
马克龙坐在办公室里,压力山大。国内这摊子事儿解决不了,他把目光投向了东方。

2025年10月的欧盟会议上,马克龙的声音格外响亮。他要求动用那个在2023年12月27日正式生效的"反胁迫工具"。
这东西欧盟捏在手里快两年了,一次都没用过。为啥?怕呗。怕什么?怕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稀土这事儿,马克龙盯了很久了。2024年末,法国官员就在欧盟内部吹风,说中国限制稀土出口是"经济胁迫"。
中国那边的态度很明确:这是完善两用物项管理,符合国际规则,不针对任何国家。可法国人不信,或者说,他们需要一个理由。
德国人在这事上的态度截然不同。柏林的汽车巨头们急了。大众、奔驰、宝马,哪家不靠中国市场吃饭?
2024年前,中欧贸易额已经达到8000亿欧元。中国是欧盟最大的进口来源国,第二大出口市场。

德国人算得清这笔账:动用"反胁迫工具",最后倒霉的是谁?
马克龙在安世半导体问题上已经露了一手。支持荷兰限制对华芯片设备出口,干扰安世的正常交易。
法国人想要什么?高端产业的话语权,关键环节的控制力。说白了,就是想在全球产业链重组的大戏里分一杯羹。
欧盟这个"反胁迫工具"听起来挺唬人的。加征关税、限制公共采购、金融服务设卡、投资限制、知识产权管制,招数不少。
问题是,要动用这些手段,得先由欧盟委员会认定什么叫"胁迫行为",还得成员国"有效多数"投票通过。这道程序走下来,一切都晚了。
东欧那几个国家倒是跟法国站在一块儿。他们也有自己的小算盘,想借这个机会向布鲁塞尔要更多的补贴和政策倾斜。
意大利人在观望,他们的机械设备在中国卖得正欢。西班牙人更实际,橄榄油和红酒的中国订单源源不断。

中国这边的反应很淡定。功率半导体的自主研发正在加速,"安世事件"反而成了催化剂。
北京跟华盛顿刚签了新的经贸协议,展现了足够的灵活性。对于欧洲企业参与中国的绿色转型,大门依然敞开。
法国国内的经济数据不好看。制造业增加值连续下滑,青年失业率居高不下。
马克龙需要一个故事,一个能让选民相信法国还能重振雄风的故事。对外强硬,成了最便宜的选择。
欧洲现在的处境很尴尬。能源价格比美国高出一大截,通胀问题还没完全解决。工业竞争力在下降,数字经济落后于中美。这个时候跟中国掰手腕,底气在哪里?
布鲁塞尔的官员们心里清楚,"反胁迫工具"更像是谈判桌上的筹码,不是战场上的武器。
真要用了,中国的反制措施一定会来。到时候,法国的农产品、德国的汽车、意大利的奢侈品,哪个能独善其身?

马克龙的这番操作,说到底还是国内政治的延伸。转移矛盾、争取选票、展现强硬,老套路了。
可问题是,21世纪的全球经济早就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单方面挥舞大棒,最后打到的可能是自己。
法国高端制造业的困境,不是靠对外施压就能解决的。
产业升级需要技术积累,就业问题需要结构改革。把责任推给别人,把希望寄托在打压对手身上,这条路走不通。
马克龙这步棋下得太急了。中欧合作的基本盘不能动,法国的问题还得靠自己解决。对抗换不来繁荣,合作才是出路!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