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早睡早起身体好”这句话,很多人从小听到大,仿佛成了健康的金科玉律。可这条“黄金法则”真就适用于所有人,尤其是步入花甲之年的你我吗?过了62岁,晚上九点上床睡觉真的合适吗?

别急着点头。睡眠这件事,不是越早越好,更不是千人一方。老年人的身体节律、代谢速率、激素分泌都在发生悄无声息的变化,对睡眠的需求和节奏,也早已不是年轻时候那一套了。
你以为早睡是养生,其实可能是在“倒伤身”。今天我就拉家常的方式跟你唠唠——过了62岁,睡觉这事,要尽量守住哪4条底线?
睡得早,不一定睡得好——生物钟不是闹钟设定的很多人一到晚上九点,准时关灯钻被窝,觉得这样才“养生”。可现实是,很多人九点上床,十一点还在数绵羊。为什么?身体根本没准备好入睡。

年纪一大,身体的褪黑素分泌下降,生物钟变得更脆弱。这就像一台用了几十年的钟表,指针不再精准,非得你顺着它的节奏走,才不容易出岔子。若强行提前睡觉,反而打乱了原本就摇摇欲坠的节律,造成“假性失眠”。
古代中医典籍《黄帝内经》早就提过:“阳气尽则卧,阴气尽则寤。”说白了,睡眠应该顺应自然节律,而非按闹钟设定。晚一点睡,但睡得沉、醒得稳,才是真正的“养生之道”。
老年人最怕“浅眠”这事儿,你中招没?很多过了62岁的人,常常会抱怨:“我现在睡觉怎么跟猫打盹似的,一点动静就醒。”确实,随着年龄增长,深睡期会明显减少,浅睡期比例增加,这不是病,而是自然规律。

但问题在于,很多人还在用年轻人的办法来“修复”老年人的睡眠问题。比如喝点小酒助眠、白天补觉、晚上早早上床……这些方法看似“补觉”,其实是“破觉”。
科学研究发现,老年人的深睡期减少,主要与脑内神经递质活动下降、松果体功能退化有关。这种生理性变化无法逆转,但可以通过规律作息、适度运动、营养摄入来缓解。
与其追求“早点睡”,不如追求“睡得沉”。晚上九点钻被窝,不如晚上十点半放松一下,听听轻音乐、泡泡脚,让身体自然而然进入“睡眠预热”状态,反而更容易进入深度睡眠。
白天不动,晚上睡觉就跟“打仗”一样难年纪越大,白天越容易“省劲儿”?不想动、不愿出门,三顿饭后就想打个盹。可到了晚上,翻来覆去睡不着,脑子里像开了台马达。
这其实是日间活动量不足引起的结果。很多研究表明:白天运动越少,晚上越容易失眠。这不是巧合,是身体的能量调度机制在作怪。
我们体内的腺苷——一种调节睡意的代谢物,白天活动越多,累积越多,晚上才容易困。而老年人活动太少,腺苷水平低,晚上自然“没困意”。这就像白天没花力气,晚上就没理由“关机”。

过了62岁,哪怕只是每天出门遛个弯、扫扫地、做点家务,都是在给晚上好睡打基础。睡觉这事儿,不是晚上的战斗,而是整天的筹备。
“觉”是养出来的,不是熬出来的很多人把睡不好归咎于“岁数大了”,可真相是:你对待睡眠的态度,直接决定了你能不能睡好觉。
有些人越睡不好越焦虑,越焦虑越睡不着,就像掉进了一个“失眠怪圈”。甚至发展到靠药物维持,反倒让身体对“自然入眠”丧失信心。

你睡眠不是任务,而是享受,是身体的自我修复。它需要的是仪式感,而不是压力。
我建议,你可以试着建立一种“晚安前的缓冲区”——比如吃完饭后散步30分钟,晚上九点半开始泡脚、听舒缓音乐、关灯前读点轻松小文。这些小动作,能悄悄告诉大脑:“准备休息了。”
而不是像很多人那样,刷手机刷到眼睛酸,然后猛地关灯强迫自己入睡。这种方式,只会让睡眠越走越远。
睡觉这件事,不只是闭上眼那么简单
你知道吗?古时候中国人对“睡觉”很讲究,有“子时大睡”的说法。但那个时候没有电视、没有手机、没有夜灯,自然节律和人类作息是同步的。而现代社会大不一样了,白天黑夜的界线被打破,睡眠也被悄悄“偷走”。
现代医学也发现,老年人的睡眠障碍与多种慢性病密切相关,比如高血压、糖尿病、帕金森病,甚至是早期认知障碍。《美国老年病学会杂志》曾有研究指出,持续睡眠质量差的老年人,患阿尔茨海默病的风险比常人高出两倍。
千万别小瞧一个“好觉”的分量。它不是休息那么简单,而是身体的“维修工”,大脑的“清洁员”,免疫系统的“加油站”。
那到底要做到哪4点,才能让62岁后的你睡得更安心?咱不说教条,只说有用的:
别太早睡,顺着生物钟来:晚上九点不是“铁律”,如果你十点半才自然犯困,那就顺着身体,而不是“服从闹钟”。
别白天偷睡,保持适度疲劳:白天多晒太阳、多动一动,让身体“有点累”,晚上才有“睡的理由”。
晚上别乱吃,尤其别吃“心烦”的东西:重油重盐的、辛辣刺激的、容易胀气的会让你夜里“辗转反侧”。

别焦虑入睡,给睡觉留点“仪式感”:泡脚、冥想、听轻音乐……哪怕只是坐着发会呆,都是在给身体“铺床”。
说到底,睡觉这事儿,靠的是“顺势而为”过了62岁,睡眠不再是你能“管理”的,而是你得“配合”的。强求反而适得其反,就像老牛拉车,不讲究节奏,反倒伤了筋骨。
我们常说“睡一觉,明日又是新开始”,但对老年人来说,一个好觉,可能就是少一次住院,少一次头晕摔倒,甚至少一场慢病发作。

别被“早睡早起”这句老话套住了脚。真正的健康睡眠,是适合你的节奏,而不是别人眼中的“标准答案”。
参考文献:
[1]李玲,王鑫.老年人睡眠障碍与认知功能的关系研究[J].中国老年学杂志,2024,44(07):1801-1804.[2]周颖,张倩,李君.褪黑素与老年睡眠质量关系的研究进展[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23,31(03):623-627.
温馨提示:以上内容仅作健康知识普及之用,不能替代专业医疗建议。如有持续睡眠障碍,请及时就医,进行专业评估与干预,切勿自行服药或依赖偏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