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今年新能源圈最戏剧性的车型,小米 SU7 一定榜上有名。而在所有版本里,最让人“心痛”的,莫过于顶配 SU7 Ultra。
当初发布会场面堪比“演唱会抢票”,2 小时大定突破 1 万台,提车名额被炒到加价 6 万,甚至有人调侃:“买台 SU7 Ultra,比炒股赚钱。”
但短短几个月过去,这辆曾被称为“小米最贵情绪价值载体”的车,却成为二手车市场跌幅最狠的新星。
新车落地要 56 万,现在二手最低 33 万,平均 35~36 万。——亏掉 20万不夸张,是真的“肉眼可见的蒸发”。
那么,SU7 Ultra 到底经历了什么?为什么曾经的抢手货,会变成二手市场的“价格屠夫”?

买 Ultra 的用户,其实不是为了性价比,而是为了一个“爽”字。
更强动力
更激进的设定
更独特的配置
更“旗舰”的身份感
可是,小米在关键时刻的几次操作,让这批最早的拥趸被狠狠泼了几盆冷水。

SU7 Ultra 最卖点就是性能,但刚交付时却出现“限制马力”的事件。
本来预期“随踩随飞”,结果车主踩下去只有“温柔加速”,用户情绪瞬间崩掉一截。
② 选装前舱盖“挖孔风波”:官方解释再合理,也伤了信任这种事放在哪家车企都不算大事故,但放在小米身上,用户的心理落差却是成倍扩大。
因为 Ultra 买家要的是“完美”,不是“解释”。
当情绪价值被击碎,这台车自然从“信仰之车”变成了“鸡肋之车”。

从产品层面来看,Ultra 相比 Max,确实有更多性能和强化,但 落在日常体验里,其实差距远没有价格显著。
更关键的是:
Ultra 的续航还比 Max 少了 170 公里。
续航减少是硬伤,尤其是在新能源车用户最在意的指标里,这很致命。
所以,一旦情绪价值不再支撑价格,产品价值本身就撑不起那“20 万的差价泡沫”。

小米不是例外。
你去看任何一家造车新势力,哪款车是“顶配最保值”?几乎没有。
原因很简单:
① 顶配本身溢价高,二手市场难以承接。二手车买家是理性的,不会为“情绪价值”买单。
② 产能爬坡太快,供需关系瞬间反转刚上市“产能稀缺”,车源短缺,自然有人愿意加价。但几个月后产能上来了,“一车难求”变成“随便提车”。
价格反转也就发生了。
③ 新品牌缺乏时间沉淀,保值体系不稳定小米才造车一年,保值率想稳,本来就是不现实的事。

现在的转单市场非常冷清:
SU7 Ultra 订单溢价只剩 2000–3000 元
早期付 5000 订金的车主,一转手亏 3000
社交媒体充斥着“求转单”“求帮忙出掉”的帖子
更扎心的是:
一些车主想 原价 转让订单,结果——没人要。
当初疯抢的场景,就像从未存在过一样。
05|跌价是事实,但小米的保值率依然不会差需要客观看待的是:即便 SU7 Ultra 暴跌,小米品牌整体保值率仍保持在主流水平。
原因很简单——
① 小米品牌影响力强:粉丝愿意买单② 车型年轻:车况新、里程低③ 产能仍提升中:未来市场会趋于稳定只是 Ultra 作为旗舰,本来就属于“高价格泡沫区间”,跌得快也正常。
未来 SU7 系列保值率是否稳定,还得看:
小米车型迭代是否密集
新能源市场价格战是否继续
SU7 后续软件、智驾是否稳定发力
长期来看,小米不会差,但 Ultra 这波跌,是注定的。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