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倪玉
每天什么不可或缺?毋庸置疑,带上手机已经成为很多人的必选项。手机以其功能性、便携性、必要性,彻底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与工作。它是远程办公的沟通桥梁,是即时获取知识的移动课堂,是便捷处理琐事的生活助手,作为每个人不可缺少的“贴身伙伴”,让我们的学习、工作与社交的边界变得前所未有的快捷与方便。但是硬币总有两面,当我们沉浸在手机带来的即时便利时,一种无形的“时间侵蚀”正悄然发生:原本完整连贯的有效时间,被一次次弹窗、一条条消息切割成零散的碎片,如同被打碎的镜子,即便拼凑起来,也难寻最初的完整,最终拖慢工作节奏,降低生活质量,甚至适得其反,产生不良影响和后果。

只要我们留意一下,就不难发现这样的场景早已成为现代人的司空见惯、习以为常、见怪不怪的日常了。正对着电脑梳理工作,手机突然弹出微信新消息提示,指尖下意识便会去点开,几句闲聊便耗去十分钟,再回头时,思路早已中断,重新进入状态又要花费额外精力;正对着难题凝神思考,短视频APP 的推送音效突然响起,好奇心驱使下点开,不知不觉就刷了半个钟头,原本紧绷的思维弦骤然松弛,再想聚焦时只剩满心浮躁;正行驶在车流密集的公路上,手机屏幕亮起的瞬间,短暂的分神就可能引发无法挽回的交通事故;正参与重要的工作会议,口袋里手机震动不停,频繁低头查看的动作不仅打断发言者的思路,也让自己错失关键信息,会议效率大打折扣。更有甚者,将碎片化时间完全交给手机:排队时、通勤中、睡前饭后,指尖在屏幕上不停滑动、戳点,刷着重复的朋友圈动态,观赏着毫无意义的短视频,看似填补了“空闲”,实则只是在追逐短暂的感官愉悦,让内心的空虚被虚假的满足感暂时掩盖。有网友的调侃虽显夸张,却道破了本质:如今人们躺在床上刷手机的专注与沉迷,与百年前清末国人躺在床上抽鸦片的状态何其相似。都是在不知不觉中被外物控制,消耗着宝贵的生命时光。
智能手机的普及是科技进步的必然结果,不可否认,也毋庸置疑。因为智能手机的普及,让跨地域沟通只需一秒,让办公协作突破空间限制,让知识获取变得触手可及,早已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但放眼当下,过度沉迷手机已成为现代人的“集体病症”:地铁里、餐厅中、家庭聚会上,人人低头盯着屏幕,“咫尺天涯”成为常态;许多人离开手机便坐立难安,每隔几分钟就下意识解锁查看,仿佛错过了什么重要信息,实则只是陷入了无意义的“信息焦虑”。这种不当使用手机的行为,其危害远不止分散注意力那么简单,而是像温水煮青蛙,在潜移默化中侵蚀着我们的人生。

对学生而言,沉迷手机网游、短视频,不仅会让学习精力被严重分流,上课走神、作业拖沓成为常态,更可能在虚拟世界中迷失自我,接触不良信息,误入歧途;对司机而言,驾驶时查看手机哪怕只有几秒,视线离开路面的瞬间,就可能让安全防线彻底崩塌,不仅危及自身生命,更会让无辜的路人陷入险境;对职场人而言,频繁被手机干扰,工作效率会大打折扣,原本半天能完成的任务被拖到深夜,长期处于 “碎片化工作”状态,还会导致思维深度退化,难以进行复杂的思考与创新;更有甚者,因手机使用不当引发泄密事件,或在网络世界中因一时冲动发表不当言论、参与违法活动,最终触犯法律,追悔莫及。
手机与我们形影不离,本是科技赋予的便利,但若让这份“亲密”变成束缚,就必须主动改变。屏蔽非必要的消息推送、工作学习时将手机统一存放管理、设定固定的“手机使用时段”,这些看似简单的办法,实则是对抗时间碎片化的有效武器,能帮我们重新夺回时间的主导权。同时,我们更要重视手机的工具属性,充分发挥它的积极作用:用学习类APP 填补碎片化间隙,用办公软件提升协作效率,用健康应用管理生活节奏,让手机从“时间窃贼”变回“效率帮手”,真正服务于我们的成长与生活。

正确使用手机,现在早已不是个人习惯的“小事”了,而是成为已经关乎个人成长、社会效率乃至公共安全的“大事”。在这个人人近乎“手机奴隶”的时代,时间管理的重要性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每个人每天都只有 24 小时,那些在手机上看似不起眼的“几分钟”,日积月累下来,便是一笔惊人的时间财富。减少无意义的朋友圈刷新、短视频浏览,把这些碎片化的时间重新整合,用于深耕一个领域、学习一项技能、陪伴家人朋友,或是单纯地静下心来阅读、思考,我们会发现,生活原本可以更充实、更有质感。
手机本应回归服务于人的本质上来,而非支配我们时间的“主人”。别让指尖的滑动消耗掉生命的厚度,别让碎片化的时间冲淡了生活的意义。学会给手机“断舍离”,给自己的时间“划边界”,才能让有效时间回归完整,在专注中收获成长,在沉淀中感受生活的本真快乐,这不仅是对时间的尊重,更是对自己人生的负责。
本人也有时候手机不离手,但是常常提醒自己有意识去用好它,努力做手机的主人,而不是被手机操控。正确使用手机,期待更多人能够在行动上真正认同,让大家都来做手机的主人!


☆ 本文作者简介:倪玉,大连星海会展商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大连会议展览行业协会副秘书长,海军大连舰艇学院自主择业教员。中国纪实文学研究会会员,大连市作家协会会员。曾用名:王玉,笔名:海无边、宁浦。军旅20载,3次荣立军功。曾任10余家报刊记者、特约记者、特约撰稿人,著书及参编教材32部,发表作品1000余篇,获征文奖近100项。从事会展业20多年,撰写策划案、材料及推文超100万字。
原创文章,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编辑:易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