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李想的水逆 2025

2025 年第三季度新势力交付量后,一组数据在汽车圈疯传:理想交付 93,200 辆,蔚来 87,200 辆,差距约60

2025 年第三季度新势力交付量后,一组数据在汽车圈疯传:

理想交付 93,200 辆,蔚来 87,200 辆,差距约6000 台,两者差距已经越来越小。

表面看,理想仍是那个“最会赚钱的新势力”,蔚来仍在以投入换未来。但若细看近几个月的销量,故事并不如此简单。

今年 8 月,蔚来交付新车 31,305 台,同比增长 55.2%,创历史新高;几乎同时,理想公布 8 月销量为 28,529 台。这是自 2022 年 10 月以来,时隔 34 个月,蔚来月销首次超过理想。当时二者的销量交汇点约为单月一万辆左右。九月,两者的销量差距继续扩大。可以说理想的销量进入颓势,也可以说蔚来的增长开始加速。

理想困在“奶爸车”的舒适区里反复自证,而蔚来以基建、能源和用户为支点搭建的生态网络正在逐渐趋于稳固。其背后,是从增程时代向纯电时代的转换,一场相对静默的权力转移正在发生。

纯电曲折

自进入纯电领域起,理想的处境就开始变得艰难。

自宣称“划时代”的 MEGA 发布以来,理想的热度始终居高不下。MEGA 的外观设计饱受外界诟病,受邀而来的业界知名“美女产品经理”随之离职,纯电推进自一开始便阻碍重重。

随后,理想 i8 与卡车的对撞测试视频引发激烈争议。自 8 月 31 日起,相关话题热度迅速攀升,甚至盖过了理想 i8 上市本身的关注度。理想、中国汽研、东风柳汽乘龙先后回应,网友的二次解读进一步放大了事件影响。

阴霾未散,“车主素质差”的网暴话题又接踵而至。短视频平台疯传的“理想车主专用小曲”开始病毒式扩散,甚至部分理想车主自嘲跟拍。尽管理想法务部迅速锁定黑公关源头,但品牌信任的裂痕已难以弥合。

随后是 MEGA 的自燃与召回事件,触及安全与信任的底线。主动召回被一致解读为“有责任、有担当”,但真正的用户未必认可这种公关口径。比如百万级大 V flypig 作为真实购车用户,表达了对车辆安全与处理政策的不满:“早知有问题,为何不解决”。而后,相关内容因“你懂的”原因很快被隐藏。

理想遭遇的问题几乎是所有纯电车企都会面对的,但其处理结果却显得更为狼狈。

为破局,李想终于“破戒”:请易烊千玺代言,发布纯电 i6,尝试摆脱“奶爸车”标签。但市场反应平淡。原因并不复杂:用户选择理想,主要因为它“实用”,而非因为它“酷”。

纯电转型的空窗期长达两年,2026 年前无重磅新品。理想手握新势力中较好的现金流,却像守着粮仓而不敢轻启战事的将领——守得住基本盘,却打不出新天地。

纯电领域的“水土不服”也让理想看清现实:自身优势或许更多来自增程时代的实用主义,与用户心中的“理想”并不能一概而论。

四面楚歌

躺在增程豪华大型 SUV 的基本盘上吃老本,是理想当前面临的风险。更危险的是,原有地盘正被持续蚕食。

曾由理想车型主导的细分市场,正被一众竞品以高性价比策略分食。“半价理想”的零跑如日中天,已连续 7 个月霸榜,销量与价格优势让理想承压明显。乐道 L90、蔚来 ES8、腾势 N9、问界 M9等在高端市场占据狙击位置。前后夹击之下,理想节节败退。

可以预见,按当前销量与新品推进节奏,在缺少爆款的前提下,至年报发布的时间节点,理想大概率将迎来强烈冲击。

乐道 L60 上市即爆,月销稳居 2 万+;“萤火虫”品牌蓄势待发;换电站突破 3,000 座,并向长安、吉利开放。曾被唱衰的蔚来,正走出低谷。

更意外的是,在 Q3 交付量逼近理想的同时,蔚来毛利率回升至 10.2%。要知道,乐道起售价仅 21.99 万,远低于蔚来主品牌。这意味着,蔚来初步验证了“多品牌协同 + 规模效应”的可行性,这一路径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有望提供实质性的支撑。

之所以将理想与蔚来并置,不仅因为两者如同新势力的“同班同学”:理想长期是尖子生,蔚来则像始终努力但进展缓慢的好学生;小鹏更像“特长生”,虽非科科拔尖,但在飞行汽车、机器人等“竞赛”上颇有建树。

随着整体难度提升与强者同班,蔚来的成绩步步抬升,理想却开始艰难挣扎。在港股市场,随着蔚来年内股价上涨 65%、理想下跌 17%,双方市值也随销量走势逐步逼近交汇点。

新能源汽车的终局无人能断言。若仅以“内卷困境”解释品牌变化,难以说服市场与用户。增程向纯电的趋势不会逆转;理想必须证明自身只是阶段性的适配不佳,而非对纯电赛道的“绝缘体质”。

失去了 2025 的理想,在 2026 年不知能够找回属于自己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