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量的标准
四季之爱
2024-10-08 12:26:27
在人类文明的短暂发展过程中,有很多司空见惯的逻辑悖论,但是人类并不会关注,因为大家更关注自己相对于其他人的优势。也就是竞争,比谁跑得快,比谁得到的多。因此一个人似乎就能感到更安全了,而安全似乎带来了一定的心安,虽然这种心安极其短暂,瞬间即逝。比如人们无法理解无穷、无限的概念,因为我们人相对于地球表面太小了,因此我们只能最远看到海平面,到了太空我们只能看到地球,用望远镜可以看到外太空,但是我们总是不可能理解无限。
虽然我们可以说这个宇宙是“无垠”的,但是我们目之所及是有限的,这就是边界。这种边界没有一个明显的线条,而是像一种渐进色一样逐步褪去。我们的视觉也是我们的意识模式,我们认为有一种叫做无限的概念,因此我们似乎可以让自己理解无限。可是当你看出去到最远处的时候,你并不关心你看到的最远处的含义,因为你想的其实是进一步、向前一步而可以看到更远。因此无限的概念又变成了自己可以不断进步的理由——我可以进入更遥远的太空,我就可以看到比其他人更多的东西。
我们总是用边界的扩张来代替对无限的无法理解,但这种并不稳定存在的边界并不是无限,因为无限就是无边界。当一个人说了一个字,一句话,产生了一个想法,一个声音,一个形象等等,这都是边界的效应。比如有一个叫宗萨的人,他说“你不用忙于控制,因为什么都不确定”。似乎他在描述一种无常的概念,也让大家不要做无效地挣扎去控制世界,因为世界总是不确定的。问题是当你明白了世界不确定后,也就是自己的努力都无效后,该做什么呢?这里的逻辑问题就在于这句话本身也是控制,因为你在控制世界不能受控制。所以当我反过来说,我说当前一瞬间(无穷短)的生活、存在、世界我能够控制,那是否和刚才那句话冲突了呢?
人们总是在多种相互矛盾的思路中卡死,并且基于自己的需求来选择某种理论。比如老公出轨了,你安慰自己说“什么都控制不住”,因此你也不去控制老公了,似乎你自己就心安了。其实你只是把对老公的控制转嫁到了小孩身上,当小孩也出现了不受控后,你就又会控制自己的身体,去锻炼去学习去进步等等。当身体也出现了问题了,你就去控制理论。你只看那些宣扬无常观的“道理”,就会喜欢那个宗萨说的“一切无法被控制”的断言。但实际上你从来没有面对过自己想要控制的内心,而这种内心实际上并不只是控制,而是对边界的笃信。因为你总是相信,这个世界,这次生命会有一个终点,一个高点,一个优秀,一个幸福等着自己。
0
阅读:1
MISS懵
明心你好厉害,我就没办法讲的这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