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我”
四季之爱
2024-10-12 04:06:02
人们习惯搜寻历史的脉络,来给自己的理念撑腰。似乎如果可以和古人交流一番,无论是文字还是思想境界上的交流,自己的学识或者“领悟”似乎就能更靠谱一些。这种思维方式在我看瓦尔登湖的时候着实被恶心到了,作者如此推崇所谓的原文阅读古希腊的著作,似乎自己就能在湖边不那么孤独了,而实际上只是在表演一种自我的优越感,他坚信当时的文化无法和古代相比。
同样的心理出现在很多知识分子身上,只不过他们不一定是真的知识分子,可能知识没多少,自己却以为很博学。因此总是会把一些自己喜欢的经典(经文)中的内容拿出来招摇,比如顿悟和渐悟,竟然也是一个可以依托历史来研究的对象。其实即使要研究也没问题,就当一个知识分子来严谨地调查。但是偏偏其实这些人只是为了获得所谓的修行优越感而已,或者让自己沉浸在所谓“开悟”的境界中。
人们延续自我的脉络到了时间上,是为了快速获得自我的成长。原来自己是一个小人物,默默无闻的小透明,只要能够一直引用众多大师的话,那么他就也能显得更高级一些了,更能说服其他人一些了。但是其内心的渺小却很难让人不察觉到,眼睛的空洞,过度地美颜也处处证明了其欺骗性的本质。即使他无所不能,有着惊艳四方的独门绝技,但是内心狭小的惊恐却还只是在招摇过市。
生命就像一条河流,旁边又有很多分叉。生命之水灌溉了自己所在的土地,久久不衰的并不是你这么一个小小的个体,而是整个水流的新陈代谢。从源头雪山到最终汇入大海,你不可能停留在一个密闭的湖泊内,然后说这就是“我”——一个已经经历了千万年的深邃智慧。只有当允许流动的时候,你才会是你,因为在任何一刻才是真正的你。并没有办法说宋代的时候的我,以及当代的时候的我,这两个我先是独立,然后再有联系。似乎不止是两个时代的人,而是一种远山的互换般的心有灵犀。
人类习惯性的自我陶醉和感动组成了人类文明这种有趣的产物,在一个没有任何文明可言的低等级生命集体中,大家都相信自己处于某种可以通过自我改进而变好的临时状态。并且每个人都在拼命地卷曲自己的灵魂,让自己显得更为高大。就像明明只是一条小溪,却总想流到雪山的顶尖,地球的引力就像自己的傲慢和贪婪一样,变成了看不见的幻觉。
0
阅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