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得直接点,虽然遥遥领先这个词不太招人待见,但如果车主听了余承东的建议,可能智驾事故会少很多。余承东耐心地提醒大家,智能驾驶是能用和好用且安全完全是两个层次。并不是哪个车企加几个传感器就能声称自己有智驾,安全才是智驾的根本,没有安全,智驾就是纸上谈兵。 因此,用户在挑选智驾时,要认真观察,清楚分辨哪些智驾只是勉强能用,哪些才是真正好用又安全的。千万别随大流,为了自己的安全,要么选那种好用且安全的智驾,要么就索性不去用智驾。 最近看到一个视频,车主用某新势力的L2辅助驾驶,在高速上竟然直直地追尾了一个停着的工程车。评论区瞬间炸了:这可不是智驾,简直是智障!更搞笑的是,中控屏上还在跳着智能驾驶系统已激活的提示动画。 这情景让我想到了去年某家车企的奇葩做法给低配版装个四个摄像头就敢叫全场景智能驾驶,而高配版加到11个摄像头,竟然改口叫超级智能驾驶。看来,用户买的不是技术,而是用词的升级服务啊! 一位工程师朋友私下里无奈地说:现在搞智能驾驶就像打麻将,车企拼命凑传感器的牌。什么摄像头、毫米波雷达、激光雷达…先把这东西全弄齐再说,能不能协作的事儿管它呢。这话听着虽然刺耳,但看看某品牌事故车的拆解报告就明白了,激光雷达和摄像头的数据根本没打通,各自为政,出事的时候系统还在纠结到底听谁的。 余承东说安全是智驾的基础,听起来是常识,可现实却是另一番魔幻。某新势力的车去年通过OTA升级,把AEB(自动紧急制动)响应速度从0.5秒缩短到0.3秒,宣传材料上还大肆宣扬史诗级进化。不过一翻到说明文档第27页,才发现小字里写着该功能生效需满足光照强度200lux。这啥意思?地下车库的照明标准才150lux呢。 更有意思的是,行业里那些潜规则:把责任条款藏得深深的,得在用户协议里找。某品牌的协议第8.3条写着驾驶员得时刻盯着路,而第12.7条又加了一句话系统可能识别不出静止的东西。简单说就是:出问题别找我,我早就提醒过你这玩意儿不靠谱。 展厅里的演示视频总是让人心动:汽车在暴风雨的夜晚巧妙避开突然出现的行人,在结冰的路面上优雅得漂移。不过,现实总是有点骨感某汽车品牌被曝演示视频是在封闭的道路上拍摄的,还特意清理了路面上的杂物。这就像相亲时给你展示精美的照片,没想到真正生活在一起却发现对方连泡面都不会煮。 有个数据真的很有意思:2023年国内智能驾驶事故中,竟有62%是在阳光明媚的白天发生的。并不是系统无法应对恶劣天气,反而是基本场景出问题了。就好比一个能做微积分的天才,过马路却连红绿灯都不看。 华为的ADS为什么敢大声说遥遥领先?这里面有个细节很能说明问题:他们的仿真测试库,居然有超过1700种电瓶车突然斜插的场景,包括戴着草帽的老大爷和后座绑着煤气罐的外卖车。而有些车企的测试库,还是停留在90年代的欧洲标准他们可能根本没想到,中国的路面上会出现三轮车拉着4米高的泡沫箱飞驰。 更厉害的是影子模式。有位车主分享他的经历:有一次,系统突然干预急刹,他正准备发火,结果抬头一看,前面高架桥的缝隙里掉下了块巴掌大的冰块。后来翻查日志才知道,系统早在0.8秒前就侦测到了这个微小的反光点。这种默默无闻的安全,才是真本事。 现在你是不是更理解余承东的良苦用心了?他说要么选好用的,要么别用,其实是在提醒大家划清一条生死界限。就像游泳一样,要么去有五个救生员的专业泳池,要么就乖乖呆在浅水区那儿扑腾。最危险的就是那些只靠个智能泳圈就觉得能冲进深水区的莽撞者。 说实在的,越是把智能驾驶当成高深莫测的车企,事故发生的几率反倒越高。反观那些老老实实说现在只能应对85%场景的品牌,在关键时刻更靠谱。你要明白,真正能帮你一把的技术,根本不需要靠什么特效来显示威力。 所以问问自己啦:你到底是买了行车的安全,还是车企的那一纸PPT梦想?评论区来说说看,你的智驾系统到底是帮了你一把,还是让你踩了雷?
话说得直接点,虽然遥遥领先这个词不太招人待见,但如果车主听了余承东的建议,可能智
古丽娜孜说科技
2025-04-16 13:35:37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