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元九说自己是中国人,回国为祖国做点事情,陆元九还说:中国航天要100分,99分都是零!没想到,说出这句话的竟是位在美国手握顶级技术的科学家,更让人震惊的是,陆元九放弃优渥生活回国时,行李箱里装着整整两麻袋技术图纸!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他说自己是中国人,想回国为祖国做点事情,他还说,中国航天要一百分,九十九分都是零。 这话从一个在美国顶尖实验室工作的科学人口中说出,让人震惊,他叫陆元九,一个为中国航天拼尽一生的老人。 陆元九出生在安徽滁州,家中贫寒,父亲是教书先生,从小耳濡目染的是精细严谨的做事态度,抗战时期,陆元九在南京一带读书,战火逼近,生活困难,但陆元九依旧坚持读书。 那时候陆元九年纪不大,但在听到东北沦陷的消息后,陆元九在作业本上写下“科学救国”四个字,这四个字后来成为陆元九一生追求的方向。 战争不断,课堂屡次中断,陆元九考进中央大学的航空系时,教学环境恶劣,空袭频繁,学生常常需要在防空洞里点着煤油灯听课。 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陆元九学成了航空技术的基础知识,为后来发展航天打下了根基。 1945年,陆元九获得了赴美公费留学的机会,在美国,陆元九进入麻省理工学院,主攻惯性导航技术,这是一个当时少有人研究的领域,难度极高。 导师是惯性导航领域的权威学者,陆元九白天做实验,晚上钻图纸,实验室的灯熄灭后,陆元九就在走廊接着看资料,长时间的劳累让陆元九患上胃病。 陆元九没有休息,依然坚持完成了学业,最终成为全世界首位获得惯性导航专业博士学位的中国人。 新中国成立后,陆元九希望尽快回国,美国方面百般阻挠,陆元九开始调整自己的工作内容,主动离开涉及军事核心的岗位,转到民用研究所,将密级降低。 在这期间,陆元九开始逐页抄写自己掌握的重要技术和研究成果,图纸、计算、公式、参数一项不少地记录下来,整整两大麻袋的技术资料,是陆元九在美国十多年研究的心血。 为了让全家顺利回国,陆元九申请了绿卡,但始终拒绝加入美国国籍,因为陆元九始终记得自己是中国人。 拖延了十一年之后,1956年,陆元九终于踏上回国的路,陆元九带着妻儿,还有那两袋厚重的图纸,从香港罗湖桥入境,一步步走上祖国的土地。 回国后,条件艰苦,陆元九在中关村的平房里搭起实验室,团队只有二十几人,陆元九们没有先进设备,用锉刀打磨零件,用算盘计算数据,画图纸用铅笔和尺子。 陆元九不觉得苦,只是全力以赴地把那些技术一点点实现,陆元九主持研制出中国第一台液浮陀螺仪,这是导弹和卫星导航系统的核心技术,陆元九还带队攻关了自动控制系统、惯性测试台等关键设备。 一次次试验失败,陆元九把每一次失败都记在本子上,哪怕是细小的偏差也不放过,陆元九坚持每一项成果都必须达到最严标准,不容半点马虎。 因为在航天领域,失败往往意味着全盘皆输,即使火箭升空成功99次,只要第100次出错,那前面的努力也可能化为乌有,这不是口号,而是陆元九几十年科研经历的真实体会。 陆元九不仅做技术,还带学生,陆元九要求严格,学生画图不能用模板,做实验笔记必须用钢笔,不准涂改,陆元九让学生用算盘练习基础计算,训练陆元九们的细致与耐心。 陆元九说过,技术不过关,就无法把航天器送上天,陆元九的学生后来成为中国航天多个领域的骨干力量。 到了晚年,陆元九依然活跃在第一线,火箭发射出现问题时,陆元九拄着拐杖上山检查残骸,靠手摸、靠经验找出微小的缺陷。 陆元九从不接受特殊待遇,也从不主动争取名利,陆元九说过,知识不是拿来摆的,要用在机器上,用在飞行器上,飞上天才算数。 陆元九活到了103岁,一生都在为中国航天而忙碌,陆元九没有留下高调的话语,只留下了一屋子的图纸、一柜子的笔记和一群心里装着中国航天的年轻人。 今天,中国的火箭能上天,卫星能回收,宇航员能走出舱门,这些进步背后,都有陆元九和那一代人的奠基。 那两麻袋图纸早已发黄,但陆元九那句“要一百分,九十九分都是零”依然在中国航天人心中回响,陆元九用一生告诉我们,什么是责任,什么是坚守,什么是中国人的脊梁。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息来源:新京报——‘七一勋章’获得者陆元九:航天事业奠基人,归国路走了11年
中国明确告诉美国别再做梦---你
【1评论】【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