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中国一个安世还不够?欧盟主席盯上了中国又一优势产业,宣称欧洲“重大商业机遇”到来,而抓住机遇的关键,在于“不懈努力对抗首要竞争对手”,也就是中国。 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在欧洲议会的发言,让全球产业链再度聚焦中欧互动。她宣称欧洲正迎来 “重大商业机遇”,而抓住机遇的关键在于 “不懈努力对抗首要竞争对手” 中国。这番表态距荷兰动用冷战时期法案介入中资控股的安世半导体仅过去半月,引发外界对中欧产业合作走向的关注。 安世半导体的风波尚未平息。这家总部位于荷兰的汽车芯片巨头,2018 年被中国闻泰科技收购,其车规级 MOSFET 零件全球市占率达 15%,东莞基地承担七成产品封装测试。2025 年 9 月底,荷兰政府以 “治理严重缺陷” 为由,冻结闻泰科技实际控制权。 中方随即实施出口管制,禁止向安世中国及其分包商出口特定元件,导致其东莞工厂面临原材料断供风险,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坦言,相关芯片库存仅能维持几周。 风波未平,新的产业摩擦已现端倪。冯德莱恩将目标对准中国电动汽车产业,称全球市场充斥 “受补贴的便宜中国电动车”,宣布启动反补贴调查。这一举措引发连锁反应,而事实与言论存在明显偏差。 中国新能源汽车国家补贴已于 2022 年底正式退出,2022 年补贴标准较前一年退坡 30%,当前市场竞争力源于技术积累与产业链完善。国际能源署数据显示,中国电动汽车销量占全球 60%,在欧洲市场份额三年间从 4% 升至 8%,预计 2030 年将达 12.5% 至 20%。 欧盟内部对此态度分化。法国车企积极推动调查,而德国汽车工业协会明确反对。德国 90% 以上稀土依赖中国进口,大众、宝马等车企新能源转型亟需稳定供应链,中德汽车产业已形成深度绑定。 更值得关注的是,法国自身仍对本土电动车提供最高 5000 欧元补贴,且自 2025 年 5 月起将中国产电动车排除在补贴范围外,这种双重标准引发行业争议。 中方在产业领域的立场始终清晰。针对反补贴调查,商务部明确指出,此举是以 “公平竞争” 为名行保护主义之实,将扰乱全球产业链。 中国电动汽车产业的发展,依托的是全产业链布局优势,从锂矿加工到电池生产,再到整车制造,形成完整产业生态。2025 年前三季度,中国电动汽车出口量同比增长 28%,其中对欧出口占比 22%,出口产品均符合欧盟技术标准。 产业竞争背后,合作的韧性并未断裂。安世半导体风波中,美国汽车创新联盟发出警告,称芯片断供将影响美国汽车生产,欧洲车企也在加速寻求替代供应的同时,呼吁通过对话解决分歧。 在电动汽车领域,中国车企已开始布局欧洲本地化生产,部分企业计划在德国、匈牙利建设工厂,通过技术转移与就业创造深化合作。欧盟统计局数据显示,2025 年前八个月,中欧汽车零部件贸易额仍保持 3.2% 的同比增长。 全球产业链的紧密联系难以割裂。安世半导体事件中,中方在管制的同时,为合规企业保留供应通道;面对电动汽车调查,中方强调愿通过对话解决分歧,反对贸易保护。冯德莱恩口中的 “商业机遇”,本质上需要通过开放合作实现。 从半导体到电动汽车,中欧产业互动中的摩擦,折射出全球经济格局调整期的必然。但历史经验表明,保护主义无法阻挡技术进步与产业融合的趋势。安世半导体的供应链困境,电动汽车领域的市场分歧,都在提醒各方,对抗不符合任何一方利益,唯有基于规则的平等合作,才能实现产业共赢。 对此,你们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留言~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