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不可否认的两个现实:一是正如新加坡总理黄循财所说,东南亚最大的投资来源是美国,而

不可否认的两个现实:一是正如新加坡总理黄循财所说,东南亚最大的投资来源是美国,而不是中国。二是不管我们对东盟国家多么友好,东盟大多数国家仍然倾向于支持美国。 美国能成为东南亚最大投资来源,核心不是东盟国家更偏爱美国,而是美国的投资模式和当下东南亚的需求对上了。 这些年东南亚一直在搞制造业转移,想承接全球的产业链,而美国企业手里有技术、有品牌,还带着 “制造业回归” 的配套需求,比如苹果、特斯拉这些巨头,在东南亚设厂不仅能带来资金,还能带动当地上下游产业,解决就业,这对急于发展工业的东南亚国家来说,吸引力确实不小。 反观中国对东盟的投资,更多集中在基建、能源、数字经济这些 “打底子” 的领域,比如中老铁路、雅万高铁,还有电信基站、电力项目这些。 这些投资周期长、见效慢,但能实实在在改善当地的基础设施,只是短期内看不到像制造业那样立竿见影的就业和税收增长,所以从 “投资金额” 上看,暂时没超过美国也很正常。 而且中国投资从不附加政治条件,也不搞 “掠夺式开发”,讲究的是长期共赢,不像有些国家的投资带着捆绑条款,这反而让部分急功近利的国家觉得 “不够实在”。 再说说东盟国家倾向支持美国的问题,这压根不是 “不领中国的情”,而是小国在大国博弈中的生存智慧。 东盟国家大多体量不大,夹在中美两个大国之间,最害怕的就是选边站引发冲突,所以嘴上说 “倾向美国”,骨子里其实是想 “两边讨好、两边拿好处”。 美国在军事上能给他们提供 “安全承诺”,还能通过盟友体系给点贸易优惠,而中国是他们最大的贸易伙伴,日常的商品出口、民生所需都离不开中国市场,他们既想靠着美国获得安全感,又不想得罪中国丢了经济利益,只能在表态上稍微偏向美国,实则一直在走平衡木。 还有个关键原因,美国这些年一直在东南亚 “下功夫”,一边搞 “印太战略” 围堵中国,一边通过军事演习、武器销售、贸易协定等方式绑定东盟国家。 比如美国和菲律宾的军事合作升级,给越南、印尼卖先进武器,还搞了个 “印太经济框架”,虽然没什么实质好处,但架不住美国天天喊着 “共同应对挑战”,给这些国家画饼。 而中国一直奉行不干涉他国内政的政策,不会用军事威胁或经济胁迫的方式逼东盟国家选边,这在某些国家看来,反而成了 “不够强硬”,所以才会在表态上向美国倾斜。 但这里面有个很有意思的反差:东盟国家嘴上倾向美国,身体却很诚实。 中国连续十几年都是东盟最大的贸易伙伴,2023 年双边贸易额都快突破 1 万亿美元了,比东盟和美国的贸易额高出不少。 他们从中国进口物美价廉的工业品,把本地的农产品、矿产卖给中国,民生经济早就和中国深度绑定了。而美国给的投资,大多集中在少数制造业领域,一旦全球产业链波动,这些投资随时可能撤资,远不如和中国的贸易合作稳定。 而且所谓 “东南亚最大投资来源是美国”,也得看统计口径。如果算上中国企业通过第三方地区的间接投资,还有基建项目的长期投入,实际影响力并不比美国小。 比如中老铁路通车后,直接带动了老挝的经济发展,让老挝从 “陆锁国” 变成了 “陆联国”,这种实实在在的改变,是单纯的制造业投资比不了的。 说到底,这两个现实本质上是 “短期利益” 和 “长期共赢” 的博弈,也是 “安全焦虑” 和 “经济依赖” 的平衡。 美国给东盟的是短期能看到的投资和所谓的 “安全承诺”,而中国给的是长期稳定的贸易合作和基础设施升级。 东盟国家现在的选择,是基于当下的局势做出的权衡,并不是真的要和中国划清界限。 随着中国和东盟的经济合作越来越深,“一带一路” 倡议带来的红利逐渐显现,这些国家迟早会明白,和中国合作才是最稳妥的选择。 毕竟利益是永恒的,美国给的画饼不能当饭吃,而中国提供的市场、基建和稳定的合作关系,才是他们长远发展的根本。 现在的倾向只是暂时的,等东南亚国家彻底看清谁才是真正的合作伙伴,局势自然会发生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