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美国知名学者约翰·米尔斯海默曾毫不客气地说,永远不要低估美国能有多残忍无情,它绝

美国知名学者约翰·米尔斯海默曾毫不客气地说,永远不要低估美国能有多残忍无情,它绝不容忍实力相当的对手存在,残暴的美国不会停止遏制中国策略。不过他坦言,中国人清楚地意识到,弱小意味着什么?百年屈辱教会中国人,必须自己强大起来。 1899年,美国国务卿海约翰提出“门户开放”政策,表面宣称“维护中国领土完整”,实则通过不平等条约攫取特权。 120年后,美国对华为的芯片禁令、对TikTok的封杀,延续着相似的剧本。米尔斯海默在《大国政治的悲剧》中直言:“美国要阻止任何可能挑战其霸权的力量。” 这种逻辑在2025年台海局势中尤为明显。当解放军环台军演时,美军“里根”号航母却悄然撤离菲律宾海域。 五角大楼内部文件显示,美军评估若台海冲突爆发,西太平洋70%的军事基地将在72小时内瘫痪。这种“战略威慑”的实质,是既想遏制中国,又怕引火烧身。 1983年里根提出“战略防御倡议”(SDI)时,苏联耗尽国力研发反导系统,最终拖垮经济。如今美国故技重施,在半导体、人工智能领域对中国实施封锁。 2025年数据显示,美国对华半导体设备出口限制导致台积电损失120亿美元订单,但中国成熟制程芯片自给率已提升至75%。 这种“科技断供”本质是“修昔底德陷阱”的现代版。但历史反复证明:任何技术封锁最终都会被突破。 1960年苏联击落U-2侦察机后,美国转而发展卫星侦察;如今中国“吉林一号”卫星星座已实现全球实时监测。米尔斯海默预言的“技术代差优势”,正在被中国科研人员的“24小时三班倒”打破。 2025年3月,美国财政部宣布对伊朗石油实施“次级制裁”,却意外引发全球能源市场震荡——俄罗斯对华原油出口激增40%,印度通过阿联酋中转进口俄油创纪录。这种“制裁反噬”现象,暴露了美元体系的脆弱性。 米尔斯海默曾警告:“中国若想挑战美国霸权,必须承受阵痛。”但中国选择的是“东方智慧”——2024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人民币结算占比升至38%,东盟连续14年保持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地位。 2025年4月,美军“尼米兹”号航母在南海与山东舰编队对峙。卫星图像显示,山东舰搭载的歼-35战机作战半径达1800公里,而美军F-35C在南海的滞空时间不足4小时。这种“航母杀手”与“航母战斗群”的对抗,折射出军事技术的代际差异。 但米尔斯海默忽略了一个关键:现代战争早已超越平台对抗。2024年珠海航展上,中国展示的“玄鸟”第六代战机原型机,搭载量子雷达和激光武器系统。 而美国NGAD项目因预算超支和技术瓶颈屡屡延期。当战争形态从“钢铁洪流”转向“算法战争”,美国的传统优势正在瓦解。 华为鸿蒙系统装机量突破10亿台,比亚迪电动车占据全球25%市场份额,C919客机获1200架订单——这些数字背后,是中国从“融入规则”到“制定规则”的转变。 米尔斯海默预言的“中美脱钩”正在被“嵌套式竞争”取代:美国保留科技高地,中国深耕应用场景,形成“美国设计、中国量产”的新型分工。 1900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时,中国被迫签订《辛丑条约》;2025年“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152个国家签署《数字丝绸之路建设公约》。这两个相隔125年的历史片段,见证了中国从“被动挨打”到“主动布局”的蜕变。 米尔斯海默的理论困境在于:他既承认“中国崛起不可阻挡”,又坚持“美国必须遏制”。这种矛盾折射出西方战略界的集体焦虑——他们既想享受中国发展的红利,又恐惧文明范式的更迭。 就像19世纪英国面对美国崛起时的纠结:既要贸易伙伴,又要殖民霸权。 兰德公司最新模拟显示:若中美在台海冲突,全球经济将衰退12年。但中国航天科技集团2025年发射的“巡天”空间站,已为深空探测建立国际合作框架。 全球气候变化大会上,中国承诺2030年前植树700亿棵。这些行动表明:中国正在重构“竞争与合作”的边界。 中国历史上从未追求“日不落帝国”,而是通过朝贡体系实现“各美其美”。这种文明基因,注定与美国的“扩张性现实主义”产生根本性碰撞,但也可能为人类文明提供新的可能。 从1945年广岛原子弹到2025年福建舰电磁弹射试验,70年的时空跨度里,世界经历了霸权更迭与文明觉醒的双重变奏。 米尔斯海默的“遏制论”或许能解释过去,但无法预判未来——当中国用“新质生产力”突破技术封锁,用“全球发展倡议”替代“马歇尔计划”,用“数字丝绸之路”重塑经济秩序,一场超越传统国际关系理论的新博弈已然展开。 历史终将证明:任何试图阻挡文明进程的力量,终将被文明本身超越。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欢迎来评论区聊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