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积电创始人张忠谋,受访时再次语出惊人:“我真的认为,我的国家——美国,仍然是世界的希望,仍然是世界上光辉的典范!”他还强调:“自从我来到美国并于1962年入籍以来,我的身份一直是美国人,除此之外别无其他!” 这番话一出,不管是两岸网友还是科技圈,都炸开了锅。 其实了解张忠谋的人都明白,他的这种认同感不是凭空来的。 1931年,他出生在浙江宁波,18岁那年去了美国哈佛大学读书,之后又在麻省理工拿到博士学位。 整个学术黄金期,他都在美国的教育体系里度过。 1958年,他加入德州仪器,从基层工程师做起,一步步升到副总裁,成为当时美国科技界职位最高的华人,实打实地实现了自己的“美国梦”。 他宣誓入籍美国时,早已在这片土地找到了归属感。 后来他也常说,是美国的职业环境给了他成长和发展的空间。 然而让很多人觉得有点矛盾的是,张忠谋后来的事业却几乎全在台湾。 80年代,他受台湾方面邀请回到新竹创办台积电,利用在美国积累的技术、管理经验和人脉,首创晶圆代工模式,把台积电一步步做成全球半导体巨头。 台积电甚至垄断了高端芯片制造市场,被台湾人称作“护国神山”,张忠谋也被叫作“半导体教父”。 在很多人眼里,他在台湾创造了巨大的经济价值,但他仍明确表示自己认同美国,这让人觉得格外刺眼。 更有意思的是,台积电近几年在美国的布局也让人关注。 尽管张忠谋曾说,美国制造芯片成本比台湾贵50%,台积电还是在美国亚利桑那州投下了400亿美元建厂。 原本计划2024年投产的4纳米工艺,硬生生推迟到2025年,3纳米制程更是要延到2028年。 美国缺熟练的光刻机操作人员,从台湾调派工程师又遭当地工会阻拦,高强度管理模式在强调劳工权益的美国也不太适用,原本的建厂计划成了“烧钱漩涡”。 美国为了吸引台积电,还提供了66亿美元现金补贴和50亿美元贷款,但这些可不是白拿的。 协议里规定,未来五年台积电不能大规模回购股票,超额利润要和美国共享,特殊情况下还得开放部分技术专利。 换句话说,这是“戴着镣铐的馈赠”,不少台湾业界担心台积电核心技术可能会慢慢被稀释。 网友对张忠谋的表态意见分两派。 有人觉得,“入籍美国几十年,对美国有认同感很正常”,毕竟他的世界观和价值观都是在美国形成的。 但也有人吐槽,“用台湾资源发展企业,却高调认美国当祖国”,尤其是台积电被美国绑定后,核心产能和技术外流,让人担心“护国神山”的未来。 还有人指出,张忠谋可以自由选择身份,但他的言论背后,也反映了半导体产业被地缘政治裹挟的现实。 归根结底,张忠谋的选择,是个人经历和时代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他在美国实现了个人价值,对这片土地有感情,但作为台积电创始人,他又得面对企业在全球博弈中的复杂处境,留在台湾可以保住技术安全,去美国投资能换取政治安全。 这种两难,让他的言论不只是身份表态,更是产业和战略格局的缩影。 如今93岁的张忠谋,仍在为台积电未来布局。 他把最先进的3纳米超级工厂建在台湾新竹,同时又不断加码美国投资。 他一方面推崇美国是“世界典范”,另一方面又担心国家间的敌意和不确定性。 核心技术不能依赖别人,真正的安全,只能靠自己牢牢掌握。 对此你怎么看? 信源:海峡导报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