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过胆囊息肉多年,我悟了:消症是下策,断瘀源才是根,5味药,利胆还管用 常听患者说“胆囊息肉大了就手术切除,可切了又长”,其实问题就出在没找对根。中医讲“肝主疏泄,调畅气机,脾主运化,升清降浊”,胆囊息肉的形成看似是胆囊局部的问题,根源却在肝脾功能的失调上。肝的疏泄功能失常,气机不畅,就会导致胆汁的排泄出现障碍;脾的运化功能减弱,水湿内停,聚而成痰,痰湿与瘀血相互搏结,就容易在胆囊内形成息肉。 这也是为啥不少人一生气、一熬夜胆囊息肉就加重,情绪波动和过度劳累最易损伤肝脾,使得痰湿瘀血更容易积聚,症状能不反复吗?所以治胆囊息肉不能光盯着息肉本身去消症,得先把肝脾的功能调理好,切断痰湿瘀血的源头,再配合利胆消症的药,才能真正除根。 我常用的方子就五味药,全围着“疏肝健脾、化痰祛瘀、利胆消症”来配: 柴胡 + 白术 + 茯苓:这三味是疏肝健脾祛湿的“黄金组合”。柴胡疏肝解郁,能条达肝气,让肝的疏泄功能恢复正常,使胆汁的排泄顺畅;白术健脾燥湿,增强脾的运化功能,防止水湿停聚生成痰湿;茯苓渗湿利水,能把体内已经形成的多余湿邪排出体外。三药一起用,肝的疏泄和脾的运化功能都增强了,水湿痰湿没了滋生的土壤,从源头上减少了痰湿瘀血的形成。 郁金:肝喜条达而恶抑郁,郁金既能活血止痛,又能行气解郁,还能清心凉血。它就像一位“疏通管道的工人”,能疏通肝胆经络中的气血瘀滞,让气血运行通畅,防止痰湿瘀血进一步积聚,是方子中“化瘀散结”的关键一环,没有它,痰湿瘀血难以消散。 金钱草:这是利胆消症的“专药”,味苦性凉,能清热利湿、通淋排石,对于胆囊息肉有很好的利胆作用,能促进胆汁的分泌和排泄,把胆囊内的痰湿瘀血等病理产物排出体外,快速缓解胆囊息肉引起的右上腹隐痛、腹胀等症状。但它只能当“先锋”,必须在肝脾功能调好的基础上用,不然症状消了还会反复。 今年夏天来了位42岁的男士,胆囊息肉三年,平时经常感觉右上腹隐隐作痛,尤其是在吃了油腻食物后疼痛会加重,还伴有腹胀、嗳气、大便黏腻等症状。我让他伸舌,舌苔黄腻,舌边有瘀斑,摸脉脉弦滑。又问他平时的生活习惯,果然是他工作压力大,经常熬夜,还喜欢吃辛辣油腻的食物,情绪也容易烦躁。 我在原方基础上加了丹参、山楂:丹参活血化瘀,针对他舌边瘀斑所反映的体内瘀血情况,增强化瘀散结的作用;山楂消食化积、行气散瘀,既能改善他脾胃消化功能,又能辅助活血化瘀。同时嘱咐他:“辛辣油腻的食物要少吃,尽量规律作息,别熬夜,保持心情舒畅。”他听进去了,按时吃药也调整了生活习惯。 第七天他就发来消息:“右上腹疼痛减轻了,腹胀、嗳气也好多了,感觉整个人都轻松了!”坚持喝了一个半月,他去做检查,胆囊息肉明显缩小,之前总有的不适症状也基本消失了。上次复诊他笑着说:“现在吃饭胃口好了,工作起来也有精神了,再也不用担心胆囊息肉会加重了。” 常有药商来推“特效胆囊息肉药”,说能“快速消症”,还劝我:“你这方子药材太普通,不赚钱。”可我总记着师父的话:“医者治病,先求本真。”行医多年,我见过太多患者被“治标”的方法折腾得反复受苦。我宁愿守着这些平价药,看着患者从“右上腹隐痛不适”到身体轻松自在,从“担心息肉恶变”到能正常生活工作,也不愿用“暂时有效却易复发”的方法换那点快钱。毕竟医者的良心,比什么都金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