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不其然。美国一些媒体突然宣布了一个口径:称中国空间站“全中文”不利于合作。 说起这事儿,就得从2011年的沃尔夫条款讲起。那一年,美国国会把一条限制写进了拨款法案:NASA用联邦资金跟中国搞任何双边航天合作都得先过FBI和国会两道关。这条款以提出者弗兰克·沃尔夫的名字命名,从此年年续签,一签就是十四年。理由是担心技术泄露和人权问题,结果直接把NASA和中国航天挡在两条平行线外,连开个学术会都要层层审批。 条款一出,美国自己先难受。嫦娥五号月壤样本全球分享,德国、法国、意大利、日本科学家都直接拿到了,美国团队只能通过欧洲同行转手,或者走私人渠道偷偷申请。NASA前局长查尔斯·博尔登当年就公开抱怨,说这条款等于把自己手脚捆死,中国在月球上挖土,美国只能干瞪眼。 现在天宫空间站建好了,操作界面全是中文,美国媒体突然跳出来说这不利于合作。可国际空间站呢?美国段全英文,俄罗斯段全俄文,美国航天员上站前必须去俄罗斯学半年俄语,考试过不了就上不了天。俄罗斯联盟号飞船从头到尾只有俄文标识,也没人说这排斥国际合作。怎么轮到中国用母语就成问题了? 用母语其实是最基本的生存逻辑。太空里突发状况经常以秒计算,航天员看到熟悉汉字就能瞬间反应,换成英文多0.2秒识别时间都可能出大事。俄罗斯人坚持用俄文几十年,美国人照样学,中国航天员用中文有什么奇怪?再说天宫从核心技术到太阳能帆板全是国产,界面用中文就是技术自主最直接的体现。 更搞笑的是,美国自己法律不让直接合作,却怪中国不主动加英文。NASA局长比尔·纳尔逊最近还在国会说中国“不透明”,可他从没提过要废除沃尔夫条款。国际空间站2030年就要退役,到时候低轨常驻空间站可能只剩天宫一个,美国想做实验还得排队,可法律卡在那儿动不了,这不就是搬石头砸自己脚? 中国从来没关门。空间站首批国际合作项目17个国家23个机构入列,瑞士做流体实验,意大利搞辐射监测,巴基斯坦送天文设备,全都批了。欧洲航天员从2017年开始学中文,马蒂亚斯给自己起名“马天”,萨曼莎把微信名改成带“王”字的拼音,早就在准备上天宫做实验。谁说中文是壁垒?学门语言就能进来就是朋友。 美国科学家其实最清楚这条款有多坑。想研究嫦娥六号月背样本,只能让德国波鸿大学先拿,再转手,论文永远慢半拍。有人匿名接受采访时直接说:沃尔夫条款就是科学进步的自碍器。2025年10月中国主动发邮件给NASA协调卫星避碰,NASA回信说“历史性一步”,可见只要放下架子,合作一点不难。 说到底,这波媒体齐声批评,不过是看到中国空间站越跑越稳,国际空间站却快到期,美国有点急了。阿尔忒弥斯计划一拖再拖,星舰还炸了几次,预算也被砍。中国这边嫦娥六号月背取土成功,载人登月方案按部就班推进。此消彼长之下,只能拿“全中文”做文章找存在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