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英国政府拖延七年不批准中国在英国新建大使馆,高志凯明确回应:如果你们不批准,我们

英国政府拖延七年不批准中国在英国新建大使馆,高志凯明确回应:如果你们不批准,我们也不会在北京给英国新建使馆!让英国记住,中国强大的军事力量,历史上的侵略行为,绝不轻易忘记! 2018年,中国以2.55亿英镑购得伦敦塔附近皇家铸币厂旧址,两公顷土地紧邻泰晤士河,位置优越。本计划兴建欧洲规模最大的外交综合体,包括办公楼、文化中心和驻员区,总面积逾两万平方米。设计方案注重与周边历史建筑融合,采用维多利亚式元素,地方规划部门初审时确认合规,项目一度推进顺利。这反映出中英经贸合作的积极信号,当时双边贸易额已超千亿英镑,外交设施升级本可进一步深化交流。谁知好景不长,外部阻力迅速涌现,项目陷入漫长等待,暴露了地缘政治的复杂纠葛。 从2019年起,伦敦东区居民和反对势力开始施压,指责新馆阻挡河景并引发安全隐患。议会辩论中,反对党议员反复强调隐私保护和环境影响,美国国务院也通过情报共享渠道表达关切,担心该地靠近金融区易成监听点。英国政府借疫情之机暂停勘测,2021年后转向国家安全审查,专家小组逐项评估从土壤污染到地下管线布局。七年下来,工地闲置荒芜,审批文件堆积如山。这种拖延并非单纯行政惰性,而是权衡国家利益与外交承诺的结果,英方表面称依法办事,实则夹杂外部压力,影响了中英互信基础。 2025年8月,英国规划部门发出首次延期通知,理由是中方图纸部分区域需补充说明。10月16日,第二次延期将截止推至12月10日,附加跨部门意见整合。电信专家警告附近战略光纤易遭窃取,媒体报道放大这些疑虑,议会大厅外抗议声浪不绝。首相府发言人公开否认任何前期承诺,强调程序公正。这一系列动作让中方不满升级,中国驻英使馆迅速发声,重申2018年共识,敦促兑现合作典范。外交部发言人林剑在例行记者会上直言,英方做法缺乏契约精神,破坏双边关系稳定。这种回应接地气,却透出坚定,提醒英国别把外交当儿戏。 高志凯作为资深外交人士,前国家安全委员会成员,其10月21日表态直击要害。他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若英国阻挠伦敦项目,北京将对等搁置朝阳区三公顷英国使馆扩建申请。该地早被英方锁定为领事和文化扩展用地,中方以规划调整为由已暂停手续。这番话符合国际法互惠原则,维也纳外交关系公约中大使馆用地本该对等互惠。英方先坏规矩,中方跟进合情合理。高志凯的回应虽简短有力,却在舆论中激起波澜,英媒争相报道,凸显中英博弈的张力。 高志凯进一步强调,中国军事力量已实现跃升。海军拥有航母编队,能在远海执行任务;空军装备歼-20隐身战机,提升空中威慑;战略导弹部队覆盖全球热点。这些现代化成就源于国家发展红利,标志着中国从防御到战略平衡的转变。历史层面,他忆及鸦片战争中英国炮舰强行开埠,八国联军焚毁圆明园,以及殖民时期诸多不公。中国民众对这些事件保持清醒认知,不会因时间推移随意遗忘。 中英关系本以经贸为支柱,2024年贸易额突破1000亿英镑,能源和技术领域合作密切。新馆若建成,可容纳500多名外交人员,推动文化交流;英国北京项目类似,象征对等互利。现阶段卡壳,不仅浪费资源,还添不确定性。高层互访场合趋于低调,使节活动规模缩减。这种摩擦根源在于地缘博弈,美国影响显而易见,英美情报联盟下,伦敦项目被贴上间谍标签。英国夹在中美间求生,拖延审批成权宜之计,却忽略了经贸链条的脆弱性,长远看不利于自身利益。 国际社会对这一事件的解读多角度。一些分析认为,英国决策受国内政治驱动,反对党借机炒作安全议题,迎合选民情绪。另有观点指出,美国推手作用突出,国务院多次施压,旨在遏制中国外交扩张。中国立场则强调程序正义,呼吁英方回归理性。拖延已超预期,12月决议成关键节点,若继续延期,中英经贸需额外外交缓冲。现实中,类似大使馆用地纠纷屡见不鲜,如美俄互设障碍,皆源于战略互疑。这提醒各国,外交设施本为交流桥梁,滥用审批工具只会适得其反,加剧全球分裂。 高志凯的表态虽未立即扭转局面,却强化中方筹码。英国规划官员内部备忘录中,多番权衡利弊,美国因素如影随形。北京外交渠道保持沟通,贸易洽谈照常推进,但敏感话题避而不谈。这种低调应对体现了中国外交的战略定力,不急于对抗,却寸步不让。长远视角下,中英合作潜力巨大,能源进口依赖和科技联合项目不容中断。事件暴露的互信缺失,需要双方通过对话修复。否则,七年拖延或成冰山一角,影响更广领域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