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胆囊息肉,祖辈百年传承的妙方,再难缠的隐患也能逐步化解 年少时,我常跟随祖辈四

胆囊息肉,祖辈百年传承的妙方,再难缠的隐患也能逐步化解 年少时,我常跟随祖辈四处行医。他面对那些被胆囊息肉困扰的患者,总会语重心长地说:“脏腑如天地,胆腑需清养,息肉不过是痰瘀积滞、胆腑失和罢了。” 起初,我并未深刻领会这番话语的深意,只当作是祖辈行医时常规的叮嘱。直到我独立接诊了一位被胆囊息肉折磨了 5 年的李女士,才真正读懂了其中蕴含的智慧。那天,李女士面色忧虑地走进诊室,缓缓坐下后,从包里掏出检查报告,声音带着一丝无奈与焦虑:“医生,我这胆囊息肉已经发现 5 年了,刚开始医生说不大,让定期复查。可这几年,我总感觉右上腹隐隐作痛,尤其是吃了油腻的东西后,疼得更厉害。而且最近复查,息肉还变大了,我心里特别害怕,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 听她讲述这 5 年来的痛苦经历,我仔细查看了她的检查报告,又询问了她的日常症状。她右上腹的疼痛呈胀痛或隐痛,有时还会放射到右肩背部;平时食欲不太好,吃点油腻的就恶心呕吐;大便也不太规律,时而便秘,时而腹泻;整个人看起来面色晦暗,精神萎靡。看着她被胆囊息肉折磨得如此憔悴,我的心情也跟着沉重起来。 那一刻,我深刻体会到祖辈的话:胆囊息肉并非毫无缘由地出现,久患此症之人的不适,终究逃不开几个根源,找到症结,就如同在迷雾中找到了方向。祖辈常说,息肉如杂草丛生,需先辨清生长之地。这几个根源,便是中医辨证的关键: 肝郁气滞型 这类患者往往情绪波动较大,容易生气、焦虑。主要表现为右上腹或胁肋部胀痛,疼痛走窜不定,疼痛程度随情绪变化而增减。还伴有胸闷、善太息(喜欢长叹气)、嗳气频繁,女性可能出现乳房胀痛、月经不调等症状。舌苔薄白,脉弦。 痰瘀互结型 患者右上腹疼痛,疼痛部位固定,如针刺般刺痛。体型多偏胖,平时喜欢吃油腻、甜食。可伴有恶心呕吐,呕吐物多为痰涎,口中黏腻不爽。大便黏腻不爽,容易粘马桶。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苔白腻,脉弦涩。 湿热蕴结型 右上腹疼痛剧烈,疼痛拒按,伴有发热、口苦口干、口臭,小便黄赤,大便干结。舌苔黄腻,脉弦滑数。 正虚邪恋型 患者病程较长,右上腹隐隐作痛,疼痛程度较轻,但绵绵不休。身体虚弱,容易疲劳,面色无华,食欲不振,腹胀便溏。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李女士经过详细辨证,属于典型的痰瘀互结兼肝郁气滞型。这 5 年里,她尝试过各种方法,吃过不少西药,也试过一些偏方,但效果都不理想,息肉不仅没有缩小,反而有增大的趋势。观察她的舌象,舌质紫暗有瘀斑、苔白腻,脉弦涩,这正是痰瘀积滞、胆腑失和的明显表现。 祖辈传下的理念是:治息肉先调气,调气必清胆腑。我为她精心拟定了一副方剂,以柴胡为君药,疏肝解郁,调畅气机;郁金、香附辅助柴胡,增强疏肝理气之功;半夏、陈皮燥湿化痰,茯苓健脾渗湿,以杜绝生痰之源;桃仁、红花活血化瘀,消散瘀血;金钱草、海金沙清热利胆,促进胆汁排泄;再配以党参、白术补气健脾,增强机体正气,甘草调和诸药。 用药一个月后,李女士前来复诊,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医生,我感觉右上腹疼痛明显减轻了,吃了油腻的东西也没那么难受了,恶心呕吐的次数也少了。” 继续用药三个月,她再次复查,胆囊息肉明显缩小。右上腹基本不再疼痛,食欲也恢复了正常,大便也变得规律起来。随访至今,她的胆囊息肉已经基本消失,身体各项指标都恢复正常,整个人精神焕发,又能像以前一样正常生活和工作了。 这方剂看似药味繁多,实则每一味都精准对应症结,气滞则疏之,痰瘀则化之,胆腑则清之。中医治疗胆囊息肉从不是简单地消除息肉,而是寻根溯源,找到息肉产生的根源,通过整体调治,既缓解当下的不适症状,又调理身体的内环境,增强机体的抵抗力,从而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