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探索优化教育资源配置 “大学区”改革带来区域教育新气象

在学区做了多年行政工作后,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符家川中心小学教师王小华不久前又回到了自己熟悉的讲台。这位已有25年教龄的老教师,此前做过村小校长,因为工作能力强、熟悉学校管理,从2018年起被选调到学区专职从事行政工作。

现如今,重回教学一线,王小华丝毫没觉得有什么不适应,反而充满了干劲,还对今后好几年的专业成长作了细致规划,准备在自己热爱的小学数学教学方面大展拳脚。

实际上,自去年以来,在安定区像王小华一样迎来岗位转变的教师还有不少。这背后是安定区教育局结合当地实际,创新构建“大学区”综合管理模式,推出了优化师资配置、创新管理机制等系统性改革举措。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健全与人口变化相适应的教育资源配置机制,扩大学龄人口净流入城镇的教育资源供给。”安定区的“大学区”改革,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以实现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为目标启动的。

安定区所在的定西市近年来发展迅速,城镇化率快速提升。与此同时,部分农村小学年级学段断层、生源流失严重,城镇学校师资不足的问题日益凸显。安定区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宋雨洮介绍,针对上述问题,安定区将原有19个乡镇学区优化整合为6个“大学区”,形成“强校带弱校、中心带周边”的办学格局。将11所10人以下教学点撤并整合到中心学校(园),撤并后的学区所属学校(园)由2所增至20余所。整合后,各“大学区”范围内党员均达到基层党委成立标准,各学区基层随之都配备了党委书记、校长,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得到全面落实。

为了进一步解放人力资源,安定区建立了“总量控制、动态调整”机制,将500多名教师纳入“大学区”统筹调配,精简管理岗位释放70余名师资力量,实现区域内教育资源“大循环”,让教师由“学校人”变为“系统人”。

在宋雨洮看来,改革有效解决了原有学区机构臃肿、行政效率不高的问题。

李家堡中心小学教导主任陈集龙对改革带来的变化感触颇深:“实施‘大学区’改革后,过去在多个学区的教师在一起同台竞技,精气神都不一样了,追求专业发展的上进心明显提高了。‘大学区’师资更丰富,一些学区过去开起来有困难的音体美课程排课也更从容了。”

自“大学区”模式实施以来,安定区农村学校生源流失率同比显著下降,家长满意度大幅提升。(本报记者尹晓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