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人妹子吐槽穆斯林移民: “ 穆斯林明明可以去其他56个穆斯林国家,在那里生活习惯无需改变,但他们却要来我们国家寻求庇护,这让我觉得很奇怪。” 我听到这句话时,脑子里蹦出的是昨晚那家街角面包店老板的脸。男的,手上都是烤箱留下的伤。他跟我说,女儿终于在本地小学排到名额,等了一年。问我一个问题:如果你家院子被炸平,你会去哪?我没答上来。 把镜头拉近一点,说件小事。我们小区上周半夜有人砸了车窗,业主群一片怒火,矛头直指新搬来的外来家庭。第二天监控出来,是几个本地少年闹事。在群里道歉的那一刻,大家安静了。偏见,比玻璃更容易碎,但也更难收拾。 很多人喜欢用“融入”当尺子,量别人的生活。社区里的阿米尔在医院做急诊护士,中文不熟,但夜班从不逃。他说最难的是回家后邻居的眼神,不是敌意,是防备。我想起那句“他们为什么不去别的国家”,更像是我们不愿意面对麻烦,想把问题推走。 移民和难民,本质不同。前者多是选择,后者多是被动。选择当然要尊重规则,但被动的人首先需要活下去。公共秩序要守,违法要罚,这些不用多说。但把所有矛盾都压到一个群体身上,只会让问题更顽固。城市管理、就业机会、语言培训、居住分配,这些一个都不能少。 有人问我,你到底站哪边?我站在解决问题那边。把治安做好,把流程清晰,把资源透明,让守规矩的人站得住,让坏事的人付代价,不论他来自哪。别再靠喊口号取暖,也别靠标签省事。 留一个悬念给你:如果明天新闻推送又出现“某地冲突”,你第一反应是点开看细节,还是脑海里先给当事人贴身份?这个选择,比你想的更关键。因为我们每个普通人的判断,会一点点改变社区的气氛,最后决定这座城要成为什么样子。 我也有私心。夜里买面包时,能和老板聊两句他女儿的作业,不用彼此猜忌。这不是理想主义,只是我希望生活回到常态。要做到这点,靠的是具体的制度和具体的人,少一点喊话,多一点行动。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