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花生再次被关注!研究发现:常吃花生的人,不用多久,或有6改善

吃花生这件事,大多数人小时候就开始了,尤其在街边、火车上、瓜子摊边上,都是一小把一小把地吃。但谁也没想到,这个看起来不起

吃花生这件事,大多数人小时候就开始了,尤其在街边、火车上、瓜子摊边上,都是一小把一小把地吃。但谁也没想到,这个看起来不起眼的小食物,这些年却被营养学界一再提起,甚至成了研究热议对象。

不是因为它有多贵,而是因为它在健康方面确实不太简单。很多人以前一听坚果就觉得遥远,怕贵也怕上火,结果发现花生既平价又实用,成了家家户户的“隐形健康担当”。

花生最被研究的一个方向是对心脏的保护作用。心脏病和中风这两个大问题,在中老年人群体中太常见了,而花生里面富含不饱和脂肪酸,尤其是油酸和亚油酸这两种,在调节血脂和抗炎方面起到不小的作用。

有研究发现,每天摄入适量不饱和脂肪的人,冠心病发生率明显低于饱和脂肪摄入高的人群。花生还能提供天然植物甾醇,它能部分阻断胆固醇在肠道内的吸收,间接帮助降低血液中胆固醇的水平。

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做过一项涵盖超过十万人群的流行病学研究,结果显示,花生摄入频率高的人群,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下降近一成,这不是个小数。

吃饭后容易犯困、没精神,一部分原因是血糖波动太大。特别是一些血糖代谢能力差的人,一顿饭之后血糖像坐电梯一样忽上忽下,身体感到负担加重。

花生中含有大量蛋白质和脂肪,这些成分能延缓胃排空速度,减缓碳水化合物的吸收速度。吃饭前或者饭中适量吃点花生,有助于平稳餐后血糖波动。

这个效应在糖尿病前期人群身上更明显,营养科医生也经常推荐将花生作为搭配碳水的“缓释剂”。但也不是说吃得越多越好,一天一小把,控制在20克左右就够用。超过量不仅没好处,可能还影响总热量摄入平衡。

体重控制一直是个很让人头大的话题,尤其是中年以后,新陈代谢慢下来,吃进去的东西很容易变成脂肪储存起来。不少人以为吃花生会长胖,毕竟它热量不低。

但真正的问题不在花生,而在于怎么吃。炸花生、裹糖花生、连皮炒花生这类做法,热量翻倍不说,额外加了不少油盐糖。

而生花生或水煮花生脂肪结构完整,消化速度慢,饱腹感强,在合理饮食搭配下,反而有助于减少其他高热量食物的摄入。

加州大学的研究表明,适量摄入坚果类食物的人群,在一年中平均体重增加幅度低于坚果摄入极少的人群,控制热量摄入的同时还能获得高质量营养。

花生中的膳食纤维虽然不算极高,但和一些精加工食品比,已经是相当不错的来源。而且花生中含有丰富的短链脂肪酸前体,这些成分能被肠道益生菌利用,促进有益菌的繁殖。

肠道菌群环境稳定,对免疫功能、代谢调节都有益处。肠道环境出问题,最直接的影响就是消化不良、便秘和肠道炎症反应上升,久而久之甚至影响到全身的慢性病控制。

而花生作为益生菌的“养料”,能从底层优化肠道环境。也有研究指出,食用坚果的人群肠道菌群多样性更高,这和许多现代慢性病的防控息息相关。

说到脑子这块事,不少人中年开始就担心记忆力下降,有时候刚放下手机就忘了要干嘛。其实神经系统衰退是个逐步过程,而营养对这个过程的影响比想象中大。

花生中的维生素E、镁、叶酸等微量营养素都对神经系统有一定保护作用。尤其是维生素E在多个研究中都被证实具备一定延缓认知衰退的潜力。

有老年营养干预研究指出,花生摄入频率高的人在记忆、语言和执行能力测试中表现更稳定,认知能力下降的速度较慢。虽说花生不能治病,但作为日常营养补充手段,确实是个靠谱的选择。

花生中还含有一定量的矿物质钙和磷,这两种是维持骨密度的基础成分。中老年人随着雌激素水平下降,骨量流失速度明显加快,骨折风险随年龄增长而显著上升。

很多人都知道喝牛奶补钙,却没意识到日常饮食中摄入多样化的钙源同样重要。花生的钙磷比例适中,再加上镁和锌这些矿物质,可以共同参与骨骼代谢过程。

有一项观察性研究发现,中老年人中每天食用适量花生者,其骨密度年下降速度相对较慢,髋部骨折风险也略低。虽然这类数据不能说明绝对因果,但至少说明了花生在骨健康方面的营养价值不容小觑。

在笔者看来,花生被低估的不是营养,而是实用性。它不像某些功能性食品那样需要精致包装或者额外加工,随手一把、放在便当里、泡在粥里、拌在凉菜里,怎么吃都不麻烦。

而且价格亲民,不需要额外预算就能融入日常饮食。真正的问题只在于怎么吃对、吃多少合适。如果贪嘴吃多了、炸着吃、配酒吃,那肯定是违背它原本的健康属性了。每天吃上一小把,别超过手心大小这个原则,基本就不会出问题。

值得一提的是,花生属于高敏食物之一,有少部分人群对它存在过敏风险。如果出现咽痒、皮疹、呼吸不畅等反应,需立即停止食用并就医。

另外霉变花生存在黄曲霉毒素风险,食用前一定要确认没有异味和霉点。挑选干燥、密封包装、来源清晰的产品,对保障食品安全也很关键。

过去总有人以为健康饮食必须靠进口、靠昂贵、靠复杂,其实越朴素的食材,有时才越值得信任。

花生就是这么一个例子,从街边到餐桌,从零食到辅料,它的角色虽然低调,但一直稳定存在。医学研究越深入,对它的营养理解也越全面。从心脑血管到肠道,再到骨骼和大脑,它覆盖的健康层面其实不比任何保健品少。

参考文献:

[1]王志强. 多酚类化合物在认知功能保护中的研究新进展[J]. 中国老年学杂志,2024,44(6):1320-1324.[2]王敏,李虹. 花生摄入与冠心病风险关系的流行病学研究[J].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2024,16(1):37-40.[3]李强. 花生对糖尿病患者餐后血糖影响的机制分析[J]. 糖尿病新世界,2023,26(17):84-86.[4]刘珊珊. 坚果类食物对肠道菌群影响的研究进展[J]. 食品与营养科学,2024,45(9):1103-1107.[5]李红梅. 膳食纤维与肠道菌群的相互作用研究进展[J]. 中华消化杂志,2024,44(2):128-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