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我的手机里多了一款超越预期的应用——蚂蚁集团最新推出的灵光APP。
作为一款对标谷歌Gemini的智能超级AI应用,它也有诸多强大的功能,比如,
但真正让我甘愿花费大量时间沉浸其中的,是它被很多人忽视的功能“一句话生成应用”。对于像我这样既不懂代码,又不会设计,却总在脑子里冒各种奇思妙想的文字工作者来说,很是需要这样的服务。
抱着半信半疑的心态,我开启了我的灵光“开发”初体验。
第一个念头,便是童年记忆里最经典的打飞机游戏。于是,我对着灵光APP的语音交互界面,清晰地说出了我的需求:“给我生成一个打飞机的游戏”。话音刚落,屏幕上便出现了加载进度条,本以为会是漫长的等待,毕竟在过往的认知里,开发一款哪怕最简单的游戏,都绝非易事。
可没想到,仅仅过了十几二十秒钟,进度条加载完成,一款简易的打飞机游戏赫然出现在屏幕上。

惊喜之余,也有小小的插曲。大家看我这张截图,游戏里的飞机居然是一个方方正正的方块,飞机哪里有正方形的啊!
要是在传统的游戏开发模式里,遇到这样的问题,我得先整理好修改需求,给美工团队下达任务,让他们重新设计飞机的造型。美工完成设计后,再交给程序团队,由程序员将新的设计素材植入游戏,还要进行一系列的调试,确保飞机的造型与游戏的操作逻辑适配。这一整套流程走下来,少则一两天,多则三四天,中间还可能因为沟通不畅出现反复修改的情况,耗时又耗力。
但用灵光APP,一切都变得简单至极。我对着它补了一句指令:“把正方形的飞机换成飞机的形状”。又是十几秒的等待,当我再次点开游戏时,那个生硬的正方形已经变成了一架线条流畅、带着机翼和尾翼的简易战机,虽然不算精致,却精准地满足了我的需求。
目前来看,灵光APP作为刚推出的第一个版本,生成的产品尤其是游戏产品还比较粗糙,甚至比FC上的经典游戏还要简陋。但换个角度想,这只是它的起点。倘若再过半年、几年,这样的产品是否能承载超级大应用的开发?是否能做出复杂的交互型游戏?
01
傻瓜式开发时代到来
灵光APP的名字,如同它的产品理念一般,为普通用户的创意带来了“灵光一闪”的可能。
在我看来,这款产品最核心的价值,不在于它对标了多少国际顶尖产品,也不在于它的技术有多前沿,而在于它打破了长期以来横亘在创意与落地之间的技术鸿沟。
在此之前,无论是开发一款应用、一款游戏,还是制作一个复杂的多媒体作品,都离不开专业的技术储备。你需要懂代码,才能搭建起产品的底层逻辑;你需要懂美工,才能设计出美观的界面和素材;你需要懂运营,才能让产品适配不同的使用场景。这意味着,在全人类中,只有极少数具备相关专业技能的人,才能将自己的创意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产品。
近期,我在《丁道师:关于AI“创作”的两点新思考》一文中提到,以往,我们认为只有不到10%的专业人员适合从事内容创作(这里的创作包括写作、画图、做视频等等),这对人类族群的创造力而言,是一个巨大浪费。
而现在,借助AI工具,90%的人都能够进行高质量的内容创作/开发工作。
灵光APP的出现,就像一个全能的AI助手,将复杂的开发流程进行了极致的简化,把专业的技术门槛隐藏在后台,呈现在用户面前的,只是一个简单的语音或文字交互界面。无论你是学生、上班族,还是退休老人,只要你有创意,就能通过它实现落地。你想做一款打飞机游戏?一句话就行。
甚至理论山来说,你想把游戏里的敌人换成鬼子、妖魔鬼怪,或是神话故事里的人物?只需随口一提,AI就能帮你完成修改。
这种“脑洞大开即可实现”的体验,在以前是完全无法想象的。
02
创意的放大器
更重要的是,灵光APP不仅仅是一款工具,它更像是一个创意的放大器。
在互联网发展的几十年里,我们见证了技术的飞速迭代,也享受了互联网带来的诸多便利。但在一些高精端的服务领域,始终存在着明显的“技术不平权”现象。
专业的软件开发、复杂的多媒体制作、高质量的内容创作,这些依然是少数专业人士的特权。普通网友不会开发游戏,甚至很多人连一篇结构完整、逻辑清晰的文章都写不出来。他们的脑子里或许有无数精彩的故事、绝妙的创意,却因为缺乏专业技能,只能让这些创意烂在肚子里。
而灵光APP这样的AI工具,正在打破这种“技术不平权”。它让创意不再依赖于专业技能,让每个人都拥有了将想法转化为现实的能力。就像我,一个对编程一窍不通的人,居然能在半小时内完成一款游戏的开发与修改,这在以前,是我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我相信,未来会有更多普通人,借助这样的工具,将自己隐藏在心底的创意一一落地。或许是一款记录生活的小程序,或许是一款给孩子玩的益智游戏,或许是一个展示个人兴趣的小众应用。这些看似微小的创意,汇聚起来,必将迸发出巨大的能量,推动整个互联网生态向更多元、更包容的方向发展。
03
“百舸争流”
值得一提的是,在国内,灵光APP并非孤例。随着AI技术的不断成熟,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布局“低代码/无代码”AI开发领域。
百度推出的秒哒APP(这款产品其实叫秒搭更合适),同样具备快速生成应用的能力,其在场景化应用开发上的适配性备受好评。字节跳动和腾讯等企业,也在陆陆续续上线类似的产品,凭借各自的技术优势和生态资源,在这一赛道上你追我赶。
而在国外,谷歌的Gemini早已凭借强大的多模态交互能力,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创意落地场景。
这意味着,我们正处在一个AI开发工具“百舸争流”的伟大时刻。越来越多的巨头级企业投身于这一领域,不仅会推动技术的快速迭代,让AI开发工具的功能越来越强大、操作越来越便捷,还会让更多普通用户受益。
或许有人会说,目前这些产品还存在诸多不足。就像灵光APP,作为刚推出的第一个版本,它生成的产品还比较粗糙,生成的应用在功能复杂度上,也无法与专业团队开发的产品相媲美。百度的秒哒我也测试了多次,目前的能力,主要还是生成类小程序或者H5的应用服务,还停留在应用生成的幼儿园阶段。
但我想说,这只是一个开始。任何一项颠覆性技术的初期,都难免存在不完善之处。
几十年前,第一台计算机体型庞大、运算速度缓慢,谁能想到如今它会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十几年前,第一款智能手机功能简陋、价格昂贵,谁能预料到它会彻底改变我们的沟通、出行、消费方式?同理,现在的灵光APP虽然还很“稚嫩”,但假以时日,随着技术的不断优化,随着算法的不断升级,它必然会变得越来越强大。或许再过几年,它甚至能够承载超级大应用的开发,制作出媲美主流游戏的复杂交互型产品。
写在最后:20年前,随着博客和BBS、微博等出现,我提出了“人人都是自媒体”的理论。
现在,我要提出一个“人人都是开发者”的理论。
当下,AI正在掀起一场深刻的开发革命。这场革命,无关乎技术的炫技,而在于对普通人创意的尊重与赋能。这场革命,不仅会改变应用开发的格局,更会重塑整个互联网的生态,让互联网真正成为人人皆可创造的平台。
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会看到越来越多由普通人开发的应用、游戏、作品出现在互联网上,它们或许不完美,却充满了个性与温度。
而这,正是AI技术带给我们的最珍贵的礼物,也就是李白说过的“天生我材必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