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此时,我坐在专科宿舍的床边,盯着墙上贴满的英语单词表,手指被荧光笔磨出了茧。窗外蝉鸣聒噪,而我脑子里只剩三个字:又失败了。第三次模拟考,英语还是58分——离专转本的及格线差那么一丁点。我每天背单词到凌晨两点,刷题刷到手指发麻,可成绩像卡在泥潭里的车轮,纹丝不动。室友拍拍我肩膀:“别卷了,你这哪是努力,是自我感动吧?”那一刻,我突然懂了什么叫“假努力”。
转机发生在五月。那天暴雨倾盆,我缩在图书馆角落翻招生简章,手心全是汗。偶然听见隔壁桌学姐叹气:“去年跟了个‘速成班’,老师连考纲都没吃透,最后白扔三千块……”她的话像针扎进我心里。我翻遍论坛、私信上岸学长,终于摸到一条线索:找辅导,得看“人”——不是看广告吹得多响,而是看老师能不能把知识点嚼碎了喂到你嘴里。
起初我忐忑极了。但第一次课,老师一句话让我红了眼眶:“同学,你不是笨,是没人告诉你,专转本英语的阅读题,80%答案藏在首尾段逻辑里。”他用红笔在试卷上画出思维导图,像拆解乐高一样把长难句掰开——原来所谓“基础差”,不过是缺了一双带你看见规律的眼睛。更绝的是他们的节奏感。每天清晨六点,学习群准时弹出“今日攻坚任务”:不是笼统的“背单词”,而是“重点攻克‘因果逻辑词’在完形填空的陷阱”。我盯着手机屏幕,突然笑出声:这不就是我梦里求的“有人替我扛住焦虑”吗?教室里永远坐满人,隔壁工科男生总在午休时拉着我讨论作文模板,连食堂阿姨都认得我,笑着塞给我一个鸡蛋:“小专转本,加油啊!”那种被一群人托着走的感觉,自学党永远体会不到。
九月录取短信跳出来时,我蹲在打印店门口嚎啕大哭。不是为分数,是为那个差点放弃的自己:如果当初继续“假努力”,此刻大概还在出租屋刷招聘软件,重复着“专科生不要”的 rejection mail。而那个关键的选择——选择让专业的人校准你的方向,选择把自己放进对的土壤里——让我的人生轨迹硬生生拐了个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