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谁才是真正威胁中国的敌人?不是美国,毛主席早就点破了真相

主席的眼光,总是能超越时代的存在。中美关系这几年确实不太平,从贸易摩擦到科技封锁,再到外交上的你来我往,几乎每天都能看到

主席的眼光,总是能超越时代的存在。

中美关系这几年确实不太平,从贸易摩擦到科技封锁,再到外交上的你来我往,几乎每天都能看到相关新闻上热搜。

有不少人一看到这些新闻就会下意识地把美国当成是我们发展的最大障碍,甚至有人觉得一切的外部问题,都可以归咎于美国。

但如果把视野放得更远一些,把时间拉长一点,你会发现,其实美国并不是我们最危险的敌人,这个判断,毛主席早在几十年前就已经做出过。

在六十年代末,中国面对的局势要比今天复杂得多,彼时的中国还处于非常困难的阶段,经济基础薄弱,国际环境极度不友好,两个超级大国,一个是美国,一个是苏联,都对我们虎视眈眈。

美国当时驻军在亚洲多个地区,还在越南打仗,已经和我们在朝鲜战场上交过手,而苏联呢,原本是我们“老大哥”,曾经在建国初期援助过我们,但后来因为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的分歧,关系越来越紧张,最后到了边境对峙、陈兵百万的地步。

毛主席当时提出了一个很关键的判断,在美国和苏联之间,真正威胁我们的是苏联,这个判断当时在国内外都引发了很大的震动,因为苏联是社会主义阵营的领导国,按理说我们应该是“同志加兄弟”,但现实却是,它比美国更了解我们,也更有能力对我们进行直接的控制和干涉。

而美国虽然敌对,但毕竟隔着太平洋,打击我们没有那么方便,这个战略上的判断,直接影响了后来一系列重大决策,包括中美之间的“乒乓外交”,以及尼克松访华。

这段历史不是为了怀旧,而是想说清一个问题,判断“敌人”不能只看表面,更不能只看谁喊得最响,谁动作最大,有时候,最危险的,恰恰是那个懂你、贴近你、能从内部影响你的人,今天再看中美之间的关系,确实有摩擦,但也有合作。

过去几十年中国的发展,其实很大程度上就是在与美国的互动中完成的,我们引进了大量技术、设备、资金,也培养了一批懂现代管理和市场经济的人才,美国的很多企业在中国投资设厂,也从中赚了不少钱,双方在全球化的大体系中,互相依赖,互相牵制。

但问题是,世界变了,美国从特朗普开始就开始质疑全球化的好处,开始推“再工业化”,搞“制造业回流”,甚至开始搞“脱钩”,希望把产业链从中国转走。

拜登接任后,虽然口气上更柔和,但实际上的政策延续了很多特朗普时期的做法,比如对中国高科技企业的限制、对芯片出口的管控、对部分投资的审查等等,一点都没有放松,再到特朗普第二次上任,美国依然在对咱限制。

看到这些,有人就开始着急了,觉得我们被围堵了,被打压了,甚至有人主张要全面对抗,但问题是,美国的这些动作虽然确实有影响,但也不至于让我们的发展停滞,真正值得警惕的,是我们自己内部有没有准备好应对这些变化。

比如说,产业链转移的问题,如果我们还停留在过去那种靠低成本、靠人口红利来吸引外资的思维,那确实会被动,但如果我们能调整方向,往高附加值、智能制造、绿色低碳这些方向走,那反而能逼出新动能。

再比如说科技创新的问题,光靠砸钱、建园区、出政策是远远不够的,如果没有真正的技术积累,没有长期的研发投入,没有对基础学科的重视,就很难突破“卡脖子”的难题。

更大的问题是,一旦我们把所有注意力都集中在“对抗美国”这件事上,就很容易走偏,美国的问题确实存在,但它也不是铁板一块,它国内的政治分裂、财政赤字、社会矛盾也很严重,很多政策出台了但执行力并不强。

而且它本身也不愿意打全面的“冷战”,更多是围绕关键技术和战略资源来做文章,如果我们自己战略上犯错误,把所有资源都押在对抗上,那反而会打乱自己的节奏。

其实现在的全球格局,已经不像以前那样是单一的美国主导了,欧洲在俄乌冲突之后也在调整自己的战略,能源问题、通胀问题让他们更关注自身安全,日本、韩国虽然在安全上依赖美国,但在经济上也越来越依赖中国,东南亚国家更是希望在中美之间维持平衡,不想选边站队。

而中国这几年通过“一带一路”、区域经济合作、数字贸易等方式,正在逐渐搭建起一个以中国为主导的新型经济网络。这些都是实打实的进展,不是靠喊口号喊出来的。

所以说,我们真正要防的,不是美国这个“外部敌人”,而是那种来自内部的自满、冲动和战略上的摇摆。如果一遇到问题就甩锅给外部,一看到美国动作就反应过激,那就容易陷入一种“敌我思维”的陷阱,忽略了自身的问题,也耽误了真正该做的事情。

毛主席当年能在极其复杂的局势中做出冷静判断,不是因为他比别人聪明,而是因为他看问题不只看表面,而是看本质。

今天我们要做的,其实也是这种看本质的能力,比如说,芯片问题,不是靠砸钱就能解决的,而是要从人才培养、产业协同、市场机制等多个层面去做,比如说新能源,不是靠补贴企业造车就能成功的,还要有配套的基础设施、标准体系和全球市场的支持。

再比如说国际竞争,不是一味地搞“脱钩”就能赢的,而是要在规则制定、话语权争夺上有主动性。

当然,美国的打压不会停止,科技封锁、金融限制、地缘竞争还会继续,但这些外部压力,其实也是一种倒逼机制,它能逼着我们去转型、去升级、去调整。

只要我们自己不乱阵脚,方向不出错,就能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过去四十年,我们就是靠这种灵活应变、不盲从、不盲动的方式,一步步走到今天的。

总结来说,现在的局势虽然复杂,但远谈不上失控,真正该担心的,不是美国,而是我们自己有没有坚持住战略定力,有没有看清楚主战场到底在哪里。

如果整天盯着外面吵来吵去,把自己搞得神经兮兮,那只会耽误正事,毛主席当年能做出“联美抗苏”的决定,就是因为他敢于打破思维定式,敢于从国家利益出发重新判断敌友,今天,我们也需要这种清醒。

当下的中国,处于一个非常关键的节点上,高质量发展、新质生产力、绿色转型、科技自立,这些是我们现在要解决的核心问题,而不是天天盯着美国的每一个动作,搞情绪化对抗。

真正的挑战,其实来自我们内部有没有准备好面对新时代的竞争,如果我们能稳住心态,理清思路,不盲动,不冒进,就能在这场大变局中稳住脚步,争取主动。

所以,回到最初的问题,谁才是真正威胁中国的敌人?不是美国,这个问题,毛主席早就给出了答案。

今天的我们,应该更加清楚,最需要警惕的,是那种看不清形势、认不清方向、管不好自己的内部失误。

只要这个敌人不被放大,其他的对手,就都不足为惧了。

正所谓:“智者向内寻求力量,不知者向外寻求。”说的就是这么个道理。



参考资料:

这五年,中国为全球发展贡献了什么,2025-10-20,环球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