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7日将迎来二十四节气中的大雪节气,标志着仲冬时节正式开始。随着气温持续走低,中老年人的健康问题尤为值得关注。在这个特殊时节,中老年人需要特别注意养生保健,遵循"忌1事,3不去,吃3样"的原则,才能平安度过寒冬。

【忌1事:切忌晨起过猛】
冬季清晨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时段。据医学统计,清晨6-10点心肌梗死发病率比其他时段高出3倍。这是因为人体经过一夜睡眠后,血液黏稠度增加,血管弹性降低,突然起床容易导致血压骤升。特别是患有高血压、动脉硬化的老年人更需警惕。
正确的做法是:醒来后先平躺3分钟,然后在床上静坐3分钟,最后双腿下垂在床边坐3分钟,待身体完全适应后再下床活动。这个"三个三分钟"法则能有效避免体位性低血压引发的眩晕和跌倒风险。同时,起床后建议先喝一杯温水,既能补充夜间流失的水分,又能稀释血液,促进血液循环。

【3不去:远离高危场所】
1. 不去人群密集的封闭场所
冬季是呼吸道传染病高发期。商场、超市、棋牌室等人员密集场所空气流通差,病毒传播风险高。中老年人免疫力相对较弱,更容易感染流感、新冠等疾病。建议选择人少时段购物,控制在外停留时间,必要时佩戴N95口罩。有条件的可以利用社区团购或子女代购方式减少外出频次。
2. 不去湿滑结冰的路面
大雪节气后,北方地区容易出现路面结冰现象,南方也可能出现湿冷雨天。据统计,冬季老年人跌倒骨折的发生率比其他季节高出40%。外出时应穿着防滑鞋,避免走光滑的大理石路面和未清理的积雪路段。使用拐杖的老人要检查橡胶垫是否完好,必要时可加装冰爪防滑装置。
3. 不去温度过高的浴室
冬季洗浴要特别注意温度控制。水温过高会导致全身血管扩张,回心血量减少,容易诱发心脑血管意外。建议水温保持在38-40℃,时间控制在15分钟以内。避免空腹或饱餐后立即洗澡,最好有家人陪同或在浴室安装紧急呼叫装置。有冠心病病史的老人可先在胸口敷温热毛巾,让心脏有个适应过程。

【吃3样:冬季养生食材】
1. 温补类:羊肉萝卜汤
羊肉性温,富含优质蛋白质和铁元素,能温中补虚、驱寒暖胃。搭配白萝卜可以化解羊肉的燥热,还能促进消化。具体做法:取羊腿肉500克切块焯水,白萝卜300克切滚刀块,加入生姜5片、枸杞15克,文火炖煮2小时。此汤适合每周食用1-2次,但阴虚火旺体质者应减量。
2. 润燥类:百合银耳羹
冬季室内暖气容易导致口干舌燥、皮肤瘙痒。百合和银耳都具有滋阴润肺的功效。将干银耳20克泡发后撕小朵,鲜百合100克洗净,加入适量冰糖和清水,隔水炖1小时即可。这道甜品富含植物胶质,能改善老年人常见的便秘问题,建议每周食用3-4次。
3. 活血类:黑芝麻核桃糊
黑芝麻和核桃都是冬季补肾佳品。黑芝麻含丰富钙质和不饱和脂肪酸,核桃富含Ω-3脂肪酸,两者搭配可以改善血液循环,预防血管硬化。制作方法:取黑芝麻100克炒香,核桃仁50克烤熟,与糯米50克一起打成粉,每次取2-3勺用热水调成糊状,可加入少量蜂蜜调味。这款药膳适合作为早餐或宵夜,但腹泻期间应暂停食用。

【冬季生活小贴士】
除了上述重点注意事项,中老年人冬季养生还需注意以下几点:
1. 作息方面:建议早睡晚起,最好等太阳出来后再进行晨练。午间可小憩30分钟,但不宜超过1小时以免影响夜间睡眠。
2. 运动方面:选择温和的室内运动如太极拳、八段锦等,避免剧烈运动引发心脑血管意外。运动前要充分热身,运动后及时擦干汗水。
3. 情绪方面:冬季日照时间短,容易产生抑郁情绪。可通过听音乐、书法绘画、与亲友视频通话等方式保持心情愉悦。
4. 用药方面:高血压患者要定期监测血压,糖尿病患者需注意足部保暖。所有药物都要按时服用,不要擅自调整剂量。

特别提醒:大雪节气后,有心脑血管病史的老人要随身携带急救药物,如硝酸甘油、速效救心丸等。家中最好备有血压计、血糖仪等监测设备,子女要定期探望或电话问候,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冬季养生重在"藏",中老年人要根据自身体质特点,合理安排起居饮食,保持适度运动,控制情绪波动。记住"动作慢半拍,穿衣多一件,进补有节制"的原则,就能有效预防冬季常见疾病,平安健康地度过寒冬。如出现持续头晕、胸闷、肢体麻木等不适症状,应及时就医检查,切不可掉以轻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