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基层门诊,经常会遇到这样的灵魂拷问:“医生,我都输了两瓶白蛋白了,老伴还让我喝蛋白粉,这到底要不要喝啊?”“我父亲刚出院时打了白蛋白,现在在家囤了好几罐蛋白粉当保健品,说能增强体质,拦都拦不住!”“我妈查出肌少症,光喝蛋白粉没效果,是不是补错了?”

图源:摄图网
这些问题背后,藏着患者尤其是老年群体对“两种蛋白”的认知误区——有人把白蛋白当营养品,有人把蛋白粉当“万能保健品”囤货,还有人忽略特殊病症的搭配要求。今天,咱们抛开复杂的生化知识,结合临床常见问题,把“补蛋白”的事儿彻底说清楚。
一
先分清“两种蛋白”的本质区别
(一)人血白蛋白的“急救属性”
白蛋白是人血制品,属于处方药,核心成分是从健康人血浆中提取的蛋白质,主要作用是增加血容量和维持血浆胶体渗透压(简单说就是防止血管里的水漏到组织里,避免水肿),次要作用是运输、营养供给(氮代谢障碍)[1]。
关键点:
1.严格适应证:仅用于严重低蛋白血症、血容量不足的紧急治疗,以及心肺分流术、特殊类型血液透析、血浆置换的辅助治疗等[2]。
2.不是营养品:静脉输注白蛋白不能直接补充营养,更不能“提高免疫力”。它是“救急”的,不是“补身子”的。
3.使用存在风险:过敏反应、感染风险、加重心肾负担(尤其是心衰或肾病患者)。
(二)口服蛋白粉的“营养定位”
蛋白粉的主要成分是乳清蛋白、大豆蛋白等,属于营养食品或膳食补充剂。核心作用是补充膳食蛋白质不足。
1.先搞懂:什么是“好蛋白”?
判断蛋白质质量好坏,主要看三个维度:必需氨基酸完整性(人体无法自身合成,必须从外界获取的8种氨基酸)、消化吸收率、生物利用度(被身体利用的效率)。专业上常用“蛋白质消化率校正的氨基酸评分(PDCAACS)” 评估,分数越高,蛋白质量越好。
不同来源蛋白质的质量对比(PDCAACS 为核心参考指标):

图源:温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2.蛋白粉的4种常见类型及适用人群

3.明确:蛋白粉不是“人人都能喝”
需要喝的情况:仅当日常饮食无法满足蛋白质需求时,比如术后食欲差、老年人咀嚼困难吃不下肉蛋奶、素食者蛋白质摄入不足、高强度健身人群需快速增肌等;
不需要喝的情况:健康人每天正常饮食,补充蛋白质,通常无需额外补充。“盲目喝蛋白粉,多余蛋白质会加重肾脏负担;若本身有高尿酸血症或选用高嘌呤动物蛋白,可能诱发痛风发作。
二
重点来了:输了白蛋白,还要不要补充蛋白粉?分3种场景判断
很多人以为“输了白蛋白,就必须喝蛋白粉”,其实两者没有必然关联,核心看“为什么输白蛋白”和“日常饮食是否达标”。
(一)场景1:因“严重低蛋白血症”输白蛋白(比如肝硬化腹水、重症感染)
1.核心需求:快速纠正低蛋白血症,缓解水肿或休克。
2.是否需喝蛋白粉:看饮食!若患者能正常进食且蛋白质摄入足够(如肝硬化患者每天吃够1.2~1.5 g/kg体重的蛋白质,失代偿期患者可根据血氨和肝性脑病等情况酌情调整蛋白质摄入量[3]),无需蛋白粉;若进食差,可适量补充。
(二)场景2:术后输白蛋白(比如肝切除术后)
1.核心需求:在应激期短暂维持循环稳定,提升胶体渗透压,促进组织修复。
2.要不要喝蛋白粉:看饮食,大概率需要。术后患者处于高代谢状态,对蛋白质需求增加。如果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但胃口不好、吃得少,导致蛋白质摄入不足,那么补充蛋白粉就是性价较高的营养支持方式。如果患者术后能吃能喝,肉蛋奶摄入充足,那就没必要额外补充蛋白粉。
此外,术后若存在吞咽困难、吸收障碍,应优先选择FSMP全营养配方粉(如整蛋白型肠内营养剂),而非单纯蛋白粉。
(三)场景3:慢性疾病患者输白蛋白(比如慢性肾病、糖尿病)
1.核心需求:控制病情,避免低蛋白血症加重。
2.要不要喝蛋白粉:
慢性肾病患者:绝大多数不需要,甚至可能有害(过量蛋白质会加重肾脏负担);
糖尿病患者:若合并低蛋白血症且饮食不足,可选用低糖、高蛋白的专用蛋白粉,但需严格控制总量。
基层医生提示:慢性病患者补充蛋白质,一定要先评估肾功能和血糖!
需警惕:最容易踩的4个“补蛋白坑”
(一)健康老人把蛋白粉当保健品天天喝
结果:多余蛋白质加重肾脏负担,反而出现蛋白尿;影响正餐,导致营养不良。
(二)肌少症只喝蛋白粉,不运动
结果:蛋白质被当能量烧掉,肌肉不增反减;还可能热量过剩变胖。
(三)轻度低蛋白血症就急着输白蛋白、喝蛋白粉
结果:多花几千块,风险全扛了;先调饮食(肉丸、蛋羹、酸奶),2个月后复查,大多自行恢复,若未恢复,可遵医嘱适当补充蛋白粉。
(四)慢病患者随意使用蛋白粉
例如肝硬化失代偿期盲目使用蛋白粉:可能诱发肝性脑病;未透析肾病者盲目使用可能加速肾功能恶化等。
一句话:慢病补蛋白,先评估“肝、肾、心”功能,再决定种类与剂量。
此外,很多人因“免疫力焦虑”喝蛋白粉,期待预防感冒、抵抗疾病。但蛋白粉不含免疫因子,无法增强免疫力。
四
基层医生需注意:避免两种“用药错误”
错误1:仅给患者输注白蛋白,不评估饮食,导致患者因缺乏“蛋白质原料”,血浆蛋白水平快速回落。
错误2:给慢性肾病、严重肝功能不全患者盲目推荐蛋白粉,加重器官负担。
必记:两类“红线”别踩,避免用药错误
总结:3步判断法,帮你快速决策
面对患者的提问,你在心里快速过这三步:
看指征:他打白蛋白是为了什么?(救急?还是支持?)
评饮食:他现在的饭吃得怎么样?蛋白质吃够了吗?
查基础病:他有没有慢性肾病等需要限制蛋白的疾病?
最终原则一句话:静脉输注白蛋白需遵医嘱,是“救火队”;蛋白粉看饮食需求,是“送建材”。两者没有必然的前后顺序,关键看患者缺的是什么。
参考文献
[1]人血白蛋白注射液说明书[S]. 2025年修订版. 国药准字S10970069. 北京: 华兰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2025-07-01.
[2]中国药学会医院药学专业委员会,《人血白蛋白临床应用管理中国专家共识》编写组,张玉.人血白蛋白临床应用管理中国专家共识[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24,44(7):739-751
[3]段钟平,杨云生.终末期肝病临床营养指南[J].实用肝脏病杂志,2019,22(5):624-63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