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现在的情况是,一个不卖光刻机,一个不卖稀土,那么到底是中国先解决光刻机,还是美国先解决稀土,答案很简单。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这个问题看起来像是势均力敌的较量,但仔细一算账就会发现,双方面对的根本不是同一个难度的挑战。 美国想摆脱对中国稀土的依赖,不是单纯的技术问题,而是要从零开始重建一整条已经消失了三十年的产业链。 先说美国的稀土困局,加州芒廷帕斯矿在上世纪90年代就停产了,不是因为没矿,而是因为成本和环保压力让企业撑不下去。 现在想重启,光环评就要等42个月,工人时薪高达54美元,处理废水的成本更是天文数字,因为美国环保标准比中国严格十倍。 最要命的是,就算矿山开起来了,挖出来的还只是轻稀土,军工和高端制造真正需要的镝、铽这些重稀土,美国本土压根就不产。 全球90%的重稀土都在中国南方的离子型稀土矿里,这不是谁想复制就能复制的地质条件,澳大利亚莱纳斯公司折腾了这么多年,每年能产的氧化镝才1500吨,中国随便一个中型加工厂的产能都比这个高。 更尴尬的是,他们的产品价格比中国贵两倍还多,F-35战机每架要用几十公斤镝,这么算下来采购成本直接让五角大楼肉疼。 真正卡死美国的其实是加工环节,稀土矿石挖出来不能直接用,得经过萃取分离提纯,这个过程需要上千级的阶梯萃取技术,纯度要达到99.999%才能满足军工标准。 中国在这个领域积累了几十年,包头一个稀土高新区就有接近两千件专利,而美国连技术工人都找不到了。 得克萨斯州那个拿了国防部合同的工厂,到2025年连量产的影子都没见着,预算从2亿美元涨到5亿美元,工期一拖再拖。 中国这边的光刻机进展则完全是另一个节奏,上海微电子的28纳米光刻机已经在中芯国际测试了,良率能稳定在95%左右。 这个制程虽然不能生产最尖端的手机芯片,但对新能源汽车、物联网设备这些产业来说完全够用。 更关键的是,光刻机的核心部件正在一个个被攻克,镜头、双工件台、光刻胶这些以前全靠进口的东西,现在都有了国产替代方案,成本还降了三成。 EUV光刻机虽然难度大,但中国已经把整条产业链的力量整合起来了,中科院攻光源、清华研镜头、华为搞计算光刻,这种兵团作战的模式让每个环节都在往前推进。 2024年底中科院的激光光源功率已经达到250瓦,按这个进度,2027年拿出原型机不是空话。 对比两边的投入就更能看出差距,中国2024年在半导体设备研发上砸了800亿元,大基金三期又拿出3000亿元专门投光刻机产业链,40所高校每年培养3万名相关专业人才。 美国呢,能源部算了笔账,重建完整的稀土供应链得花3000亿美元,还得等10年,可现在愿意进场的私人资本寥寥无几,因为投资回报周期太长了,远不如炒AI概念赚钱。 时间维度上的差距更明显,中国的28纳米光刻机已经能用了,EUV光刻机预计2027年就能突破关键技术,就算保守估计再多等两年,也不过是2029年的事。 美国要想彻底摆脱对中国稀土的依赖,不光要建矿山、建加工厂,还得解决技术人才断代的问题,最后那位掌握全流程技术的专家已经79岁了,年轻人根本不愿意去矿山干活,这一套流程走下来,10年都算乐观估计。 更何况中国还有后手,2025年10月的稀土出口管制新规直接把规则主动权握在了手里,不只是稀土本身要许可,连含0.1%以上中国重稀土的产品、用中国稀土技术生产的东西都得报批。 这一下子就把荷兰阿斯麦的光刻机卡住了,因为它的设备从光源到磁控装置全离不开中重稀土,现在订单出货都可能延迟,全球半导体企业的产能规划都被打乱。 所以这场博弈从一开始就不对等,中国面对的是技术封锁,需要突破的是单点技术难关,而美国面对的是产业链消失,需要重建的是整个生态系统。 前者是在做加法,每突破一个环节就能往前走一步;后者是在做乘法,任何一个环节掉链子整条线都转不起来,答案确实很简单,谁先到终点一目了然。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