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美国投资大师巴菲特直言不讳地说,韩国人非常的愚蠢,他们竟然放弃了汉字,不再使用汉

美国投资大师巴菲特直言不讳地说,韩国人非常的愚蠢,他们竟然放弃了汉字,不再使用汉字。汉字是连接日本韩国和中国的一种方式。可是他们却放弃了。 汉字从来不是单纯的书写符号,它在东亚大地上流传千年,早已成了承载思想、连接彼此的特殊纽带,而韩国与汉字的纠葛,更能让人看清文化根脉与现实发展的深层关联。 韩国对汉字的态度转变,并非一时兴起。为了追求所谓的 “语言纯净”,想靠专属文字彰显民族独立,从一百多年前就开始尝试淡化汉字,到上世纪中叶后动作越发彻底,1970 年更是直接取消了小学生的汉字课程,想让本土文字完全取代汉字的地位。 可他们没料到,汉字在韩国已经扎根上千年,从古代的史书典籍到民间的族谱碑刻,从官方文书到日常交流,早就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哪是说断就能断的。 这种一刀切的做法,很快就显露出弊端。谚文作为表音文字,最大的问题就是同音不同义,很多日常用词和专业表述写出来完全一样,比如表示滋补品的 “人参” 和指身体的 “人身”,用谚文记录毫无区别,在看病买药这样的场景里,很容易造成误解。 更麻烦的是历史传承,那些用汉字书写的古代史书、家族族谱,成了年轻人看不懂的 “天书”,想了解自家祖先的故事得花钱请人翻译,考古队挖出的文物刻着字,却没人能解读其中含义,文化传承直接出现了断层。 同时,汉字原本是中韩日三国通用的 “交流桥梁”,以前商人谈生意、学者做交流,哪怕语言不通,写几个汉字就能明白彼此意思,韩国放弃汉字后,这座桥自然就断了,和邻国的文化、经贸沟通都多了不少阻碍。 事实上,韩国的 “废汉字” 尝试并不是第一次,前后三次都因为各种现实问题没能坚持下去。 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就因为语义混乱引发了不少法律纠纷和经济损失,政府不得不修订规定,恢复了一千八百个常用教育汉字; 2016 年,宪法层面更是明确裁定,完全排斥汉字的做法侵犯了公民的知情权,从法律上承认了汉字的重要性。这些转折都说明,汉字在韩国社会的根基,不是靠行政命令就能轻易撼动的。 反观邻国日本的选择,就显得更为包容。同样面临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选择,日本没有彻底抛弃汉字,而是让汉字和本土的假名系统并行使用。 在报纸书籍、法律文件、教育教学中,汉字依然占据重要地位,既保留了文化根脉,又不妨碍民族特色的发展。 现在日本学者研究东亚历史,翻阅中文古籍几乎没有障碍,和邻国的文化交流也少了很多隔阂,这种兼容并蓄的方式,让日本在文化传承和国际交流中都占了不少优势。 如今,汉字在韩国的实用价值越来越突出。中国是韩国最重要的贸易伙伴之一,很多出口生意都离不开与中国企业的合作,而 “合作”“诚信” 这些经贸往来中常用的概念,以及更深层的文化词汇,靠翻译很难传递精准含义,懂汉字的人在沟通中自然更占优势,所以三星、LG 等大企业招聘时,都会明确要求具备一定的汉字能力。 日常生活中,身份证上必须标注汉字,否则像 “金敏贞” 这样的名字,可能对应几十种不同的汉字组合,银行开户、办理护照都会麻烦不断;光化门这样的历史建筑修复时,也特意保留了汉字牌匾,守住了文化记忆。 面对这些现实需求,韩国的态度也在逐渐转变。2018 年,小学三年级开始增设汉字选修课,社会上的汉字补习班越来越火,就连咖啡馆里都流行起汉字填字游戏,年轻人学习汉字不再是单纯的兴趣,更多是现实所需。 从当初极力废除到如今主动重拾,这段经历让人们看清,文化独立从来不是割裂传统,坚守文化根脉也不等于落后,真正的自信,是懂得如何在传承中发展,在包容中前行。 而汉字作为东亚文化圈几千年的共同财富,它所连接的,不仅是不同国家之间的交流,更是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文化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