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中国科学院院士”施一公再次抛出惊人言论:“清华70%至 80%的高考状元去哪儿了

中国科学院院士”施一公再次抛出惊人言论:“清华70%至 80%的高考状元去哪儿了?去了经济管理学院。连我最好的学生,我最想培养的学生都告诉我说,老师我想去金融公司。不是说金融不能创新,但当这个国家所有的精英都想往金融上转的时候,我认为出了大问题。” 在常年揽下全国半数以上高考状元的清华大学,早年间就有明确统计,每年四五十名文理科状元里,得有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钻进经济管理学院,2009年光是统招新生里就有18名状元,2008年更夸张,188个新生里塞了23个状元,等于每六个全国状元里就有一个奔着清华经管去了。 放到现在,这股劲头也没减多少,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 2024 届的硕士毕业生里,近七成还是一头扎进了金融行业,哪怕是 MBA 项目毕业生,也有35%选择挤入这个赛道。 精英们用脚投票的背后,说白了还是收益和付出的天平在起作用。2024年的行业收入数据一出来,道理就更清楚了:城镇非私营单位里,金融业年平均工资已经突破 20 万大关,达到 201883 元,稳稳排在所有行业第二,而搞科学研究的行业平均才 175425 元,农业更是只有6万多,连金融的三分之一都不到。这种差距可不是小数目,对寒窗苦读十几年的尖子生来说,选金融意味着更快的财富积累,毕竟没人跟钱过不去。 更现实的是,不少学生连经济和金融的区别都没搞明白,就跟着大流往里面挤,觉得“管理”听起来高端,热门专业肯定错不了。 更值得琢磨的是,不光刚毕业的学生往金融跑,连深耕学术多年的高端人才也在跨界。山东科技大学原校长曾庆田,顶着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的头衔,还是山东省的泰山学者,研究的是物联网、应急信息管理这些硬核技术,最后也调任去了农银金融科技当总裁。 这种例子侧面说明,金融行业尤其是金融科技领域,对高端人才的吸引力已经渗透到了学术界。要知道曾庆田这样的人才,原本是培养基础学科研究者的关键力量,连他都转向金融,更别说施一公手下那些还没定型的学生了。 但问题恰恰出在这里,当精英们都盯着金融报表的时候,国家真正急需的基础研究领域正在喊“缺人”。数据显示,我国研发人员里,基础研究人员只占8.15%,研发经费里给基础研究的比例也才6%,而主要科技强国这两项数据普遍能到40% 左右。 就拿人工智能这种关键领域来说,全球 47.8 万相关人才里,中国只占 4.6%,连美国的零头都不到,而我们理工科博士毕业生数量明明是世界第一。这就形成了奇怪的反差,该有人搞研究的地方没人,能快速赚钱的领域挤破头。 施一公担心的“大问题”,本质上就是这种人才结构的失衡。基础学科是整个科技体系的地基,像芯片、生物医药这些“卡脖子”领域,都得靠基础研究砸出来,而这些领域的突破周期长、见效慢,没法像金融那样立竿见影赚快钱。我国虽然有 11642 名学者入选全球顶尖前 10 万科学家名单,但在诺贝尔奖、图灵奖这些最顶级的荣誉上还没突破,核心就是顶尖基础研究人才的断层。 当最聪明的脑子都在算理财产品的收益,而不是算物理公式、搞材料研发,长期下来,国家的创新根基就会不稳,毕竟金融再怎么创新,也造不出芯片和高端仪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