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果不其然。 美国方面突然宣布了,把来自中国的电动车进口税率在2024年5月提

果不其然。 美国方面突然宣布了,把来自中国的电动车进口税率在2024年5月提到100%。 顺着这一下子加码就能看清,换谁坐椅子,劲头都不变,核心是不愿意把主导位松手,围着供应链继续掰手腕。 芯片这条线,2022年美国收紧对华设备出口,日本、荷兰在2023年跟进。国内一批设计、制造企业把劲往研发上使,工业控制等产品的产能和交付更稳定。对照过去外部卡点频发的状况,韧性确实在提升,主旨很简单:逼得紧,就自己补缺口。 再看外侧反馈,美国设备商在中国订单受限后,财报里下调了销售预期,岗位也在缩。有企业在电话会上直言中国市场空窗期不好过。这一来一回,外压没按住中国,自己也被疼到。 新能源车这条线,美国把税率抬高,还喊着要更多本土产能。国内车企在电池与整车的一体化上持续优化,外测认证和交付节奏更快。美国市场增速放缓、库存压力上行的迹象,在行业月度数据里能看到。结论很直白:提高门槛不等于就能封住流向。 工厂布局也在变。中国车企近年在泰国、印尼投产,东南亚产出的车型更多进入中东、拉美,订单更稳。美国车企在电池环节仍大量采购东亚供应。链条是连着的,改变一环会影响其他环节,强行拧会带来连锁反应。 粮食方面,2022年底中国允许巴西玉米进入后,2023年进口明显增加,巴西出口结构快速调整。美国对华玉米份额下滑,农场收益更受国际价波动影响。这说明买卖随供给和价格走,靠封堵很难把方向硬生生拉回来。 再看伙伴,美国拉圈子时,欧洲车企对中国市场依赖度高。公开财报显示,宝马、奔驰在华销量占比接近三成,它们更愿意推进联合研发和供应协同。这种实际利益摆在桌上,指望所有人整齐划一并不现实。 东南亚国家更看重铁路、港口和加工园区的建设。近两年,中国在该地区新增项目数量上升,双向投资更活跃。对他们来说,能落地、能带动就业的合作更有吸引力。 这几年全球更像多点分布,产业链交错,不是单一中心说了算。谁动得过猛,自己企业的订单、库存、利润也会被牵着走。稳住节奏,比一味猛冲更要紧。 中国的做法比较清晰:一头抓关键环节自给,一头扩大互联互通和区域开放安排,让货物、人力、技术都能更顺畅地流动。盘子铺得更大,抗冲击能力就更强。 所以不管美国谁在台上,掰手腕还会继续,但力度过猛会反噬本土。中国把节奏稳住,技术与合作两条腿一起走,不确定性就能被压下去。 一句话收住:少折腾、多做实事,链条稳了,各方都能正常运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