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英国皇家联合军种研究所发布了一张“苏霍伊战斗机供应链”地图,根据位置来标记出大约

英国皇家联合军种研究所发布了一张“苏霍伊战斗机供应链”地图,根据位置来标记出大约1300家提供苏30、苏34、苏35、苏47等型号的供应商。除了常见的整机厂之外,更多的是不显眼的一二线配套企业。配套报告称,最后装配厂及主要承包商并不难找,真正薄弱的是二三线环节。报告还指出俄罗斯对外国零部件、材料、机床的依赖,俄罗斯与北约、中国飞机的能力差距在扩大,而且再次提到工程师流失的老问题,留住人才越来越难。 扩大制裁范围,把二三线供应商也包括进去;堵住关键设备、材料绕道进入的通道;把远程打击和经济制裁结合起来,军事、经济双管齐下;甚至鼓励俄罗斯熟练工程师移民。更进一步地看国际军贸市场,主张北约拿出更具价格优势、更省心的战机来抢占俄罗斯和中国在出口市场的份额。 不久一个小厂就“对上了号”,别尔哥罗德的SkifM公司,规模不大,生产的是航空用的钛合金等材料的专用钻头、刀具,客户直接就是苏霍伊工厂。由于没有被列入制裁名单,所以它还可以从西方购买设备、进口关键零部件和精密机床。偏偏今年9月遭到了乌克兰自杀式无人机的袭击,被当作远程打击配合制裁的“样本”。类似的坐标有:布良斯克的Electrodetal遭到海王星导弹的攻击,斯塔夫罗波尔的Signal、库尔斯克的Aviaavtomatika也在其中。 为什么只盯着小点而不过分去硬碰整机厂呢?地理所决定的。苏霍伊三大总装厂位于俄罗斯东部的新西伯利亚、伊尔库茨克、共青城,对乌克兰来说距离远、风险高、防空严密,难以接近。沿供应链找弱点,用无人机、远程武器打击二三线节点更现实。西方也认为,只要使一个小小的电容厂停工,使一个刀具车间断供,就可以打乱苏35、苏57的生产节奏。不是不能替代,而是替代周期长、成本高、良率低。 这套思路已经超出了军事范畴,属于典型的供应链战:打击链条、封堵替代、收割人才,把现代工业的“命门”一条条理清楚。还有一条经济线:用更有竞争力的价格以及维护方便来压缩俄中在国际战机市场的空间。但是欧美产业空心化、供应体系外包多年,成本结构偏高、产能灵活性不足、交付周期拉长;想要在价格和维护上占优势并不容易,这个设想更像是口号,落地难度大。 对于俄罗斯来说,该地图把供应链全景暴露在阳光之下,使得防护更加被动,巡防压力加大,也促使有关企业考虑分散化、冗余化。这些动作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推进速度慢就会受到更多的打击。对于乌克兰来说,它提供了一种比较低的成本打法:低空、缓慢的小型无人机夜间出动,避开主要防空系统,飞到边境附近的目标上空,攻击后撤离;是否成功成本可控,成功后就扰乱制造节奏、拖累后方维修。 也要承认,这样的打法带有一定的灰色。二三线供应商不一定高调军工,很多也给民用领域供货。工人端着饭盒进厂,做的是金属切削、线路焊接、材料热处理的工作,却突然头上多了一个“目标”的标签,前后方的界限变得模糊了。回到地图上,对外是展示,对内是清单;有人把它当作战术菜单,有人把它当作政策依据。被点名的企业已经开始了迁址、备份、库存缓冲等工作,效果如何还需要时间来检验。 几个悬而未决的问题:俄方怎样护链?这些都是需要金钱、时间和人力的。工程师走了,伤口没法补上,生产就会出问题。人才留还是走,主要是看收入、环境和安全预期,短期内无法改变。乌克兰会按照地图来打吗?若一直如此,战术和防御都会升级。国际军贸方面,北约能否提供价格更低、维护更方便的战机,并非一句口号可以做到。定价的背后就是供应链的成本以及规模化的运作能力,同时它也包含了售后服务的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