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这是我今天发泄情绪的方式,但外交应保持冷静!”   11月初,默茨刚刚从巴西贝

“这是我今天发泄情绪的方式,但外交应保持冷静!”   11月初,默茨刚刚从巴西贝伦参加完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回国后在柏林的贸易会议上分享感受时,语气虽轻松,对比却明显。   他提到询问随行记者谁想留在巴西,结果“没人举手,大家都庆幸回到德国”,这话传到巴西,各界立刻炸锅,巴西民众认为这是在说巴西不好。   贝伦市长诺曼多第一时间在社交平台发声,指责默茨散布“傲慢与偏见”,认为这不仅是对城市的不尊重,更是对亚马逊文化的无视。   里约市长佩斯的愤怒更直接,在社交平台上公开辱骂默茨,虽随后删帖,但引发的争议一时间难以平息。   总统卢拉则用一种带有反讽的口吻回应,邀请默茨去贝伦酒吧体验生活,强调柏林远不如巴西的热情与多元。   民间情绪更是汹涌,巴西网友在社交媒体上掀起“默茨道歉”话题,部分人甚至发起禁止其再入境巴西的请愿。   还有人把默茨的言论与2014年世界杯德国7:1大胜巴西的“痛苦记忆”联系起来,认为这是德国对巴西的又一次羞辱。可以说,这场风波迅速升温,情感共振远超一般的口水仗。   面对外界批评,默茨并未退让,他在随后的记者会上明确表态,自己只是“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并无贬低巴西之意,自然也没有道歉的必要。   德国政府发言人也强调,默茨的本意是“赞美德国”,并没有针对东道主,只是,这种解释并未平息争议,反而让巴西社会觉得德国方面缺乏应有的反思和歉意。   有意思的是,德国绿党议员甚至专门写信给默茨,直言“为你的言论感到羞愧”,希望德国能展现出更包容和尊重的形象。   在国际舞台上,领导人的一言一行不仅代表个人,更是国家形象的直接体现。尤其是当今社交媒体时代,任何一句话都可能被全世界放大解读,外交礼仪的分寸变得格外重要。   其实,默茨的话被解读为“隐性贬低”并非偶然。贝伦不仅是亚马逊的门户,也是全球生态多样性的象征。   默茨用“那个地方”这种模糊提法,很容易让当地人觉得自己被异化、被忽略。本就存在的南北差距、文化鸿沟,在这样的语境下更容易被激化出来。   德国和巴西的关系本来颇为紧密。德国是巴西最大的贸易伙伴之一,巴西也是德国在南美的重要投资目的地。气候变化、生态保护等领域两国本应加强合作。   但默茨的言论,无疑为本该合作的气候议题蒙上阴影,也让两国关系出现短暂的“寒流”。   值得注意的是,这场风波也反映了全球外交中的一个普遍问题——西方国家领导人在公开场合容易流露出的“优越感”。   默茨这番看似随意的“家乡自豪”,在国际场合里很容易变成对他国的冒犯。特别是在经济、文化差异本就显著的南北国家之间,这种“优越论”很容易激发敏感神经。   联合国气候大会原本是全球合作、共商大计的场合,但默茨的言论却让会议主题失焦,变成了外交风波的主战场。   德国本想通过生态议题争取更多南美国家的支持,但现实却被一席话打乱节奏。这也给其他国家敲响了警钟:全球化时代,任何“情绪化发泄”都可能带来不可控的外交后果。   德国政府虽然试图降温,但默茨本人始终没有正式道歉。德国环境部长施耐德亲赴贝伦访问,和当地政要、环保组织沟通,努力修复形象。   这种补救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紧张气氛,但对于部分巴西民众来说,情感裂痕一时难以完全弥合。   巴西方面的应对策略也值得一提,总统卢拉用幽默和包容的态度巧妙化解矛盾,既维护了国家尊严,又避免事态进一步升级。   这种成熟的危机处理方式,赢得了国际舆论的普遍认可。反观默茨的“硬碰硬”,却让事态继续发酵,甚至让德国在全球南方国家面前形象受损。   回看整个事件,默茨其实并非有意冒犯,但这种“无心之失”恰恰最容易被放大。国际交往中,尊重与理解远比幽默和随性更重要。   德国作为欧洲大国,一举一动都被世界放大镜审视,任何外交失误都可能引发连锁反应。   此外,默茨的表态也被媒体解读为德国近年“价值观外交”的延续——对外强调自身优势、对新兴经济体态度趋于强硬。   这种策略虽然在国内有市场,却容易在国际上引发不满和误读。尤其是在气候合作、生态保护这些需要全球共同努力的议题上,合作氛围一旦被破坏,损失往往难以挽回。   德国社会内部对此也有反思,部分政界人士认为,默茨的言论反映出德国精英层对新兴市场国家的“文明等级论”惯性。   长期以来,西方主导的话语体系让他们在潜意识中带有某种“教师爷心态”,而这种心态在当今多元、平等的国际秩序下,显然不再适用。   这不只是一次外交危机,更是一次关于全球化、文化尊重与国家形象的现实考验。每一位领导人的言行,都在书写世界的未来。 参考信源: 默茨不当言论在巴西引发愤怒 卢拉:他应该去贝伦跳跳舞 2025-11-19 欧洲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