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试飞员徐勇凌的歼6战机失控,惊险跳伞后,他跌入了荒无人烟的大山深处,饥寒交迫中,他遇到了一个小男孩将其救回家,还为他炒了一碗蛋炒饭,时隔29年后,他通过社交媒体找到了当时救助自己的小男孩。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87年2月那天上午,24岁的试飞员徐勇凌驾驶歼6战机在万米高空进行双机超音速编队训练,耳机里突然传来另一个编队的指令声,三个字"360加力",他一激灵,把这个编号听成了自己的"300",右手条件反射般猛推油门杆。 发动机轰鸣声瞬间加剧,战机像离弦的箭冲向前方长机,等他反应过来时,两架飞机已经近得危险,紧急拉杆规避,机身剧烈震颤,仪表盘上的红灯全部亮起,座舱内开始冒白烟,操纵杆彻底失去反应,歼6在高空打着转往下坠。 徐勇凌双手在座舱里摸索弹射把手,抓住后用尽全力一拉,巨大的冲击力把他从座椅上抛出去,整个人在8000多米高空翻滚,短暂失去意识,醒来时降落伞已经自动打开,伞花在头顶飘摇,他随着气流慢慢落向地面那片看不到边的绿色。 落地时左腿扭了一下,不算严重,周围全是密不透风的原始森林,树冠遮住天空,指南针在这种地形下根本没用,他掏出随身地图对照半天,发现复杂的山势和图纸完全对不上号,只能凭感觉沿着山脊走,荆棘把军装划出一道道口子,鞋子灌进冰水,走一步就咯吱响。 这样走了六个多小时,太阳开始西斜,山里温差大,湿气顺着领口往衣服里钻,一整天没吃东西的他感觉腿都迈不动了,就在快撑不住的时候,远处传来叮叮当当的铃铛声,他像抓住救命稻草,循着声音翻过一个山坡。 溪边蹲着个穿补丁衣服的小男孩,大概九岁左右,正拿竹筒往里灌水,羊群在旁边低头啃草,脖子上挂的铜铃随着动作晃动,男孩被突然冒出来的人吓了一跳,往后退了两步,盯着这个浑身湿透的怪人看,徐勇凌试着说话,但男孩显然听不懂汉语,只是眨着眼睛。 他掏出口袋里的笔和纸,写了几个字递过去,男孩看看纸,又看看他,似懂非懂地点点头,小男孩扔下放羊的竹竿,拽着徐勇凌的衣袖就往山下走,羊群慢悠悠跟在后面,铃铛声一路响。 土坯房出现在山坳里,屋顶飘着炊烟,男孩把徐勇凌领进屋,麻利地生火架锅,他踩着小板凳,从房梁上挂的竹篮里摸出两个鸡蛋,又从陶罐里抓了把隔夜冷饭倒进锅里,猪油在铁锅里滋滋响,鸡蛋打进去,金黄的蛋液裹着米粒翻滚。 徐勇凌端着粗瓷碗,几口就扒拉完了,这些年在部队飞行员食堂吃的鸡蛋不知道有多少,但这碗简单的蛋炒饭却格外香,男孩蹲在门槛上托着腮帮看他吃,时不时扭头朝外张望,估计是等家里大人回来。 吃完饭,男孩领着他走了好几里山路,找到村公所的老文书,靠着半通不通的方言翻译,加上手摇电话折腾了快一个小时,终于联系上部队,傍晚时分,军车开进这个藏在深山里的小村子。 临走前徐勇凌把飞行徽章塞给男孩,又从口袋里掏出二十块钱压在枕头下,因为语言不通,他没能问清男孩的名字,只记住村干部说的"雷稿村"三个字,车子开走时,他回头看见男孩攥着那枚亮晶晶的徽章,站在土坯房门口冲他挥手。 这一别就是29年,徐勇凌后来成了歼10首席试飞员,创下试飞架次和完成任务最多的纪录,还经历了第二次跳伞生还,但每次整理东西,看见抽屉里珍藏的另一枚飞行徽章,都会想起那个没问清名字的放羊娃和那碗蛋炒饭。 2016年退休后,他终于有时间做这件憋了快30年的事,他连续发了十条微博寻人,说自己当年在云南元谋雷稿村被一个彝族男孩救助,希望找到这位"小雷",消息很快传开,网友转发,当地警方和媒体也加入进来。 工作人员到雷稿村走访时发现个问题,村里几乎都姓尹,压根没人姓雷,后来结合老人回忆才搞清楚,"小雷"只是村民给那孩子起的昵称,真名叫尹正海,此时的尹正海45岁,在县城开了家汽修铺,是两个女儿的爸爸。 接到镇政府电话时,尹正海正钻在车底修变速箱,工作人员递给他一张老照片,他油腻腻的手在裤子上蹭了蹭,接过来仔细看,照片上的场景唤醒了记忆,他笑着说,那两个鸡蛋本来是留着过节吃的,结果他拿去招待客人,母亲回来后还轻轻骂了他几句。 29年前的那两个鸡蛋,在山里确实是稀罕物,但对一个9岁孩子来说,看见有人需要帮助,把家里最好的东西拿出来,是再自然不过的事,而对飞行员来说,这份善意比任何荣誉都珍贵,值得用29年时间去寻找和答谢。 信息来源:央视新闻《找到了29年前的小男孩!歼10首席试飞员与救命恩人重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