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美国欠中国钱,给中国打了欠条,现在中国让美国还钱,美国还不起,中国把这个欠条卖给其他国家,这个国家呢欠美国钱,就以人民币的形式买了中国手里的美国欠条,然后拿着这个欠条去抵消他欠美国的钱。这种说法把国际金融市场当成了邻里间借鸡蛋写欠条的场景,热闹是挺热闹,就是和真实情况差了十万八千里。 首先得明确,美国国债从来不是给某个国家单独定制的“欠条”。这些由美国财政部发行的债券,本质是标准化的金融证券,就像上市公司的股票一样,在二级市场上随时能买能卖,根本不用看美国政府的脸色。 所有持有记录都电子登记在美联储的系统里,到期后美国财政部只认账户不认人,本金利息直接打给持有人的托管账户,管你是中国央行还是开曼群岛的对冲基金。 2025年9月最新的TIC数据显示,中国持有的美债已经降到7005亿美元,这是今年第五次减持,而日本以11893亿美元稳坐第一,英国8650亿美元排在第二,这三个国家的持仓变动都是通过市场化交易完成的,没有任何“私下转欠条”的操作。 中国手里的美债,说到底是外贸生意攒下的“家底”。2000年后中国出口井喷,赚回大量美元,这些美元不能直接印成人民币花,得找安全的地方增值,美债因为流动性好、信用稳定成了当时的优选。 持仓最高点在2013年11月达到13167亿美元,之后就开始有计划地减持,2022年减了1732亿美元,2023年减508亿,2024年再减573亿,到2025年9月,三年多时间里累计减持超3000亿,趋势非常明确,但整个过程都在公开市场进行,和“逼债”毫无关系。 所谓“卖欠条抵债”的操作,在现实中连第一道坎都过不去。美国国债和美国给其他国家的双边贷款根本是两本账,前者是市场化证券,后者是政府间协议,两套系统互不相通。 巴基斯坦曾试过用手里的少量美债抵消欠美国的军援贷款,结果被美国财政部直接拒绝,理由很简单:国债是全球投资者都认可的资产,要是能随便抵账,美债的信用根基就塌了。 历史上巴黎俱乐部处理穷国债务时,最多也就是债权国之间转让债务,从没出现过用美债直接抵美国贷款的情况,毕竟美国给出去的援助贷款早被花掉了,哪有那么多“对等债务”等着抵消。 更不现实的是“用人民币买美债”这个环节。目前全球美债二级市场交易99.9%都是美元结算,这是由美元霸权决定的,美元占全球外汇交易的88%,贸易结算占比46.46%,石油、芯片等大宗商品几乎都用美元计价。 要是真有人想用人民币买美债,得先把人民币换成美元,绕一圈完全没意义;反过来中国用人民币卖美债,全球根本没这个市场,流动性为零,没人敢接盘。 中国2023年推动和沙特的石油人民币结算,已经是人民币国际化的大突破,但这和用人民币交易美债还差着好几个量级。 中国真实的减持方式其实特别“低调”:要么在二级市场挂单卖给全球机构,要么等债券到期不续买。 买走这些美债的,大多是欧美日的银行、保险公司和基金,2022到2025年中国减了五千多亿美元,美债市场该运转还运转,甚至美国国债总额都从36万亿涨到了38万亿,新债照样有人抢着买。 这背后的逻辑很简单,美国玩的就是“借新还旧”的循环游戏,只要美元还是国际主要货币,它就能低成本发新债还旧债,2025财年1.2万亿美元的利息支出看着吓人,其实靠新发债就能覆盖。 中国减持不是怕美国“赖账”,而是在调整外汇储备结构。现在中国官方黄金储备已经超过2300吨,同时在增持欧元债、日元债,还加大了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债券投资和实物投资。 这么做是为了防范美元资产风险,毕竟美国把美元当武器用的例子不少,多囤点黄金这种“硬通货”心里更踏实。 但这并不意味着要彻底抛弃美债,目前它还是全球流动性最好的资产,只是中国不想再占那么大比重,就像理财一样,不会把所有钱都放在一个篮子里。 有人觉得美国38万亿债务早晚要爆,但崩盘不会是“拿着欠条上门逼债”这种戏码。真正的风险是全球对美元的信心慢慢下降,现在越来越多国家开始用本币结算贸易,就是“去美元化”的信号。 中国的减持操作,本质上是在这个大趋势下的理性选择,悄悄分批卖,既降低了自己的风险,又没打乱市场节奏。 那些把国际金融说成“街头讨债”的说法,还是太想当然了,真实的资本游戏,从来都是算着数据、看着趋势,比的是耐心而不是嗓门。 海外网《美债“雪球”为何越滚越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