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1日凌晨4时58分,中国空间站迎来历史性时刻——随着神舟二十一号飞船与天和核心舱径向端口完成自主快速交会对接,6名航天员在浩瀚太空实现激动人心的“胜利会师”。这场仅耗时3.5小时的精准对接,不仅刷新了中国载人航天交会对接速度纪录,更标志着中国空间站常态化运营能力迈上新台阶。
此次神舟二十一号采用的快速交会对接技术,将传统6.5小时的流程压缩近一半时间。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披露,飞船在远距离导引段通过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实时修正轨道,中末段切换为微波雷达与激光雷达复合制导,最终以0.01米的定位精度实现“太空之吻”。值得关注的是,此次对接首次验证了新一代智能控制系统,能自主应对太阳光照变化导致的通信延迟问题,为未来深空探测积累了关键技术经验。

当神舟二十号指令长开启舱门的瞬间,两个乘组在失重环境中相拥的画面通过舱内摄像机传回地面。这不仅是继2022年神舟十四号、十五号乘组首次在轨轮换后,中国航天员第二次实现空间站“换防”,更是两位指令长的太空重逢。据悉,两位资深航天员曾在三年前共同执行过空间站建造任务,此次他们带领的团队将开展包括空间材料科学实验、生命生态研究等28项科学实验,其中多项涉及国际空间合作项目。
未来5天,这个由3名工程师、2名科学家和1名载荷专家组成的“太空六人组”,将面临中国航天史上最密集的在轨工作安排。根据任务清单,他们需完成四大类15项关键操作:包括安装新型空间碎片防护装甲、调试第二代机械臂辅助系统、部署舱外暴露实验平台等。空间站系统总设计师周建平在接受采访时透露,本次任务首次测试“智能物资管理系统”,通过射频识别技术实现上万件物资的精准定位,将航天员寻找设备的时间缩短70%。

作为中国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的重要任务,神舟二十一号乘组将开展“天宫课堂”特别活动。航天员们计划演示微重力环境下新型相变材料散热实验、太空水稻全生育期观测等趣味科学项目。更引人注目的是,他们将在轨组装由全国青少年设计的“种子方舟”,搭载包括珙桐、红豆杉等濒危植物种子,这些种子返回地球后将分发给中小学进行育种观察。
为支持6人同时在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启用了全新研发的“智慧任务规划系统”。该系统能实时协调空间站三舱(天和、问天、梦天)的能源分配,动态调整6名航天员的工作生活区域。医疗团队则配备了新一代“太空医院”终端,可15分钟内完成心肺功能、骨密度等全套体检。货运支持方面,天舟十号飞船已准备就绪,计划于11月中旬发射,运送包括新鲜水果、新型舱外服等1.2吨补给物资。

随着神舟二十一号任务展开,中国空间站正式进入“多乘组轮换+常态化科考”的新纪元。按照规划,2026年前还将实施4次载人飞行任务,届时中国航天员在轨驻留总时长将突破1000天大关。这场持续3.5小时的太空芭蕾,不仅舞出了中国航天的加速度,更在400公里高的轨道上搭建起人类探索宇宙的新支点。正如国际宇航联合会主席所言:“从‘太空会师’到‘太空科研联合体’,中国正以开放姿态重塑世界航天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