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清华天团:星海图

狭窄的实验室里,一台灰黑色的机器人正缓缓移动机械臂,精准抓取桌上的方块并放到指定位置。这不是科幻电影场景,而是星海图公司

狭窄的实验室里,一台灰黑色的机器人正缓缓移动机械臂,精准抓取桌上的方块并放到指定位置。这不是科幻电影场景,而是星海图公司日常研发的一瞥。在这个被称为“具身智能元年”的时代,一群90后科学家正试图让机器真正理解并适应我们的世界。

2025年7月,成立不足两年的星海图接连完成A4轮及A5轮战略融资,两轮合计融资金额超过1亿美元,公司Pre-A轮及A轮总融资规模已近15亿元人民币,估值较年初增长超3倍,一脚迈入了独角兽阵营。

在资本对人形机器人行业渐趋谨慎的今天,金沙江创投创始人朱啸虎甚至公开表示“正在批量退出人形机器人公司”的背景下,星海图却逆势获得美团、今日资本等顶级投资机构的持续加持,成为具身智能赛道最受瞩目的创业公司之一。

01 团队

星海图的核心创始团队堪称“全明星阵容”,四位创始人中三位毕业于清华大学,三位拥有顶尖自动驾驶公司工作背景,平均年龄仅为三十出头。

高继扬,星海图CEO,清华电子系2015届本科毕业生,后赴南加州大学攻读计算机视觉博士,仅用3.5年就完成博士学业,创下实验室35年来最短记录。

毕业后,他先后在Waymo和Momenta工作,成为Momenta内部最年轻、晋升最快的执行总监。

赵行,清华大学交叉信息研究院助理教授,MIT博士毕业,曾在Waymo担任研究科学家,在星海图负责视觉感知和移动导航技术。

他提出的VLM & End-to-End快慢双系统理念成为星海图技术架构的核心。

许华哲,同样担任清华交叉信息研究院助理教授,博士毕业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人工智能研究中心,是清华“Embodied AI”实验室负责人。

他在星海图负责研发具身智能的操作技术,其开发的DP3算法将机器人学习效率提升至新高度。

李天威,硕士毕业于伦敦大学学院,是高继扬在Momenta的同事,目前在星海图负责机器人整机研发,包括本体、中间件、软硬件系统。

今日资本创始人徐新第一次见到这支团队时感叹:“这四位创始人的组合,可是稀缺资源啊!有最强大脑的科学家+有量产经验的最卷的工程师!”

02 技术

星海图自成立伊始就确立了独特的技术理念与发展路径。公司认为,具身智能的终局是 “一脑多形” ,即一个通用的“大脑”来控制各种本体。

高继扬多次强调:“具身智能的商业化卡点在脑不在形。”基于这一判断,星海图没有像其他机器人公司那样一味追求硬件的拟人化,而是将研发重点放在具身智能的核心——“大脑”上。

星海图构建了以空间智能引擎RSR和具身基础模型EFM为核心的技术体系。

RSR是全球首个机器人Real2Sim2Real引擎,可以仅凭消费级2D相机的单次拍摄,实现厘米级精度、万平方米级大规模场景的三维重建。

这一技术解决了具身智能面临的数据匮乏问题——仅用专业设备百分之一的扫描成本,实现0标注成本的数据生成。

而EFM模型则采用模仿学习为核心算法架构,许华哲提出的基于3D扩散策略DP3是目前世界最优模仿学习效率算法架构。

在真实的机器人操作任务中,DP3可以仅用40次演示数据完成精确的控制,并且以85% 的高成功率完成任务。

03 产品

尽管星海图强调“大脑”的重要性,但他们同样清楚,机器人的大脑需要硬件本体作为训练和模型应用的载体。2024年10月,星海图发布了首款人形机器人R1。

R1系列机器人采用轮式底盘设计,拥有三个版本:轻量版、标准版和Pro版,售价19.9万元起。

标准版R1身高170cm,拥有24个自由度,双臂最大负载10kg,垂直作业范围可达2米,水平作业半径可达70厘米。

与一味追求双足行走的同行不同,星海图对产品形态有自己独特的思考。

R1系列最大的特点是关节的折叠能力,双足折叠后能像人类一样下蹲和站立,适用于工业、服务等多个场景。

高继扬解释这一设计选择时指出:“具身智能目前的大量应用场景都是工站式的、序列化的任务,它不像自动驾驶那样需要在广阔开放的道路环境中持续泛化,因此场景泛化的挑战性没有自动驾驶那么强。”

除了硬件本体,星海图还构建了全链路具身智能开发平台EDP,集数据采集、数据管理、真机测试于一体,显著降低开发门槛与数据获取成本。

以“标准硬件+标准数据+标准工具”为核心,星海图正在为全球开发者提供一套真正可落地、可扩展、可评测的具身智能基础设施。

04 融资

星海图的融资能力令人瞩目。从2024年2月获得第一笔数千万美元融资起,星海图在一年内已完成4轮融资,融资总额超7亿元。

而到2025年7月,公司Pre-A轮及A轮总融资规模已近15亿元人民币,最新轮次估值较年初增长超3倍。

即使在2024年下半年资本市场对机器人行业趋于谨慎的背景下,星海图依然逆势完成了超2亿元的Pre-A轮融资,由高瓴创投、蚂蚁集团领投,米哈游、无锡创投集团等跟投。

投资人对星海图的青睐不仅源于其技术实力,更看重团队的执行力。

今日资本创始人徐新回忆投资决策时表示:“我立马飞苏州工厂,见到创始人CEO高继扬,他站在一大堆机器人中间,带一帮聪明的软件工程师,日以继夜的迭代硬件产品,8个月就搞出本体。”

美团龙珠合伙人王新宇也评价道:“创始团队在过去一年多展现出很强的自我迭代能力和执行能力,硬件业务实现了从0到1。”

05 落地

在商业化路径上,星海图采取了务实而清晰的策略——先攻科研市场,再进军工业场景。

目前,星海图的机器人已成为斯坦福大学李飞飞团队、Physical Intelligence等全球顶尖开发者的首选平台。

2024年底以来,星海图轮式双臂机器人本体已交付至国内外百余家顶尖开发者客户,同构型本体出货量与开发者数量迅速跃升至行业第一。

这些科研合作不仅带来了订单,更贡献了珍贵的具身智能训练数据。斯坦福大学的李飞飞团队使用星海图平台开发了BEHAVIOR Robot Suite系统,只用五百美元的耗资便让机器人学会了擦马桶、叠衣物、捡垃圾等家务。

在工业落地方面,星海图已开始小规模试点。与优必选等已落地多条电子产线的竞品相比,星海图在量产规模和速度上仍面临挑战。

但高继扬对商业化有长远思考:“我们一直认为,具身智能商业闭环的核心变量就是开发者。星海图自己是一个开发者,我们自己会面向场景做应用,同时我们也会尽可能地把我们做好的工具、整机产品开放出来,去帮助更多的开发者一起推进具身智能的发展。”

06 展望

随着融资到位,星海图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

在技术层面,星海图计划推进EFM系列模型的研发与开源。公司计划逐步将EFM系列模型及数据面向开发者开源,携手全球开发者共建具身智能的开源生态。

赵行曾在去年的一次采访中透露,2025年星海图将会发布一体化、对世界有理解的下一代空间智能模型,即三维世界模型。

在商业层面,星海图需要证明其技术能够跨越实验室与工厂之间的鸿沟。目前,星海图的机器人已经在京东上架,R1Pro售价32万元起,与宇树G1系列9.999万元起的定价有着不小差距。

有业内人士对星海图选择的轮式底盘设计提出质疑,认为其在楼梯、草地等家庭场景中寸步难行,通用性打了折扣。

而对比宇树、优必选、智元等全年出货量在四位数以上的同行,非科研类客户占少数,且核心部件依赖外部采购的星海图,在压缩成本和量产上规模方面都显得较为吃力。

不过,星海图的团队对此有清醒认识。高继扬表示,机器人的商业化要注重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兼顾,首先是用在不好招人的地方。

随着00后、05后进入劳动力市场,他们倾向于选择更自由、能够自己掌握时间节奏的工作。

“相对于进工厂,他们更愿意送外卖。相对于三班倒,他们更愿意上白班。机器人可以先应用在夜间场景、工作环境更恶劣的场景,解决用工难题。”高继扬说。

站在苏州工厂里,高继扬身边围绕着正在测试的机器人,它们已经能够完成桌面垃圾清扫等基础任务。

但对他来说,这仅仅是开始。那个曾在清华本科时期就“一直琢磨属于我们这代人的机会到底是什么”的年轻人,如今正带领着一支兼具科研实力与工程经验的团队,向具身智能的终极梦想迈进。

在算法、硬件与场景的三角迷宫中,融资本身不是答案,而是寻找答案的倒计时。星海图的崛起,不仅仅是一家创业公司的成功,更是中国新一代硬科技创业者的集体亮相——他们拥有世界一流的技术背景,兼具学术理想与工程能力,正在最具挑战性的科技领域开拓属于自己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