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圈最戏剧性的“双向反转”正在上演:王凤英加盟小鹏两年,就带着品牌从新势力垫底冲到季度交付超10万台;而她效力三十年的长城汽车,自2022年她离职后销量持续下滑,掌舵人魏建军不得不亲自上阵直播带货。这波“一走一兴”的反差,让无数人追问:魏建军后悔放走这位“铁娘子”了吗?

小鹏的“救命药”:王凤英的三把火有多狠?
2023年1月王凤英空降小鹏时,这家新势力正陷入低谷——销量垫底、亏损扩大,外界普遍不看好传统车企高管能玩转新势力。但何小鹏的“无条件放权”,给了她施展拳脚的空间,一句“内部全听王凤英的,包括我”,让她掀起三场关键改革。

第一把火:砍冗余、抓核心。她砍掉非核心项目,将小鹏标签死死钉在“智能化”上,从产品定义到终端讲解,全程聚焦智驾优势。同时铁腕控成本,亲自审批每笔费用,把采购成本压低20%,连材料选择都追求“同效低价”。

第二把火:造爆款、拓渠道。主导推出的MONA M03精准击中下沉市场,11.98万起的定价搭配越级智驾,直接引爆销量。渠道上推行“木星计划”,把4个大区拆成25个战区,新增超100家门店,覆盖224座城市。

第三把火:整体系、提效率。内部反腐、架构优化双管齐下,将直营与经销商模式打通,让小鹏从“重研发轻市场”的技术派,变成“技术+市场”双在线的务实派。改革成效立竿见影:2025年Q2交付量突破10万台,营收182.7亿元,毛利率创17.3%的历史新高。
长城的“难”:魏建军的直播救得了场吗?
王凤英的离开,成了长城的“转折点”。这位曾帮长城拿下SUV霸主地位的功臣,因与魏建军的理念分歧逐渐边缘化——从车型开发(如“精灵”轿车的性能与性价比之争)到新能源路线(纯电与混动的选择),两人矛盾早已埋下种子。后来推行的“轮值总裁制”更是架空了她的权力,最终导致其离职。

失去“凤头”的长城,很快暴露短板。2021年128.1万辆的销量成了天花板,此后连年下滑,新能源转型步伐迟缓。用户吐槽车机卡顿、语音识别慢,“技术没转化成体验”,营销更是成了软肋。
为救场,向来低调的魏建军不得不亲自下场直播,却陷入“工程师式表达”的尴尬——对着镜头讲技术原理,观众却关心“能带来什么实际价值”,加上直播间故障频发、互动生硬,热闹过后订单寥寥。有网友直言:“魏总比王凤英高调,效果却差远了”。
争议与真相:是“伯乐遇千里马”还是“时势造英雄”?
这场对比虽鲜明,却也藏着争议。有人说王凤英的成功是“站在小鹏技术基础上摘果子”,其主导的下沉策略让小鹏“丢了高端标签”;也有人认为长城的困境是“行业转型必然”,不能全怪失去王凤英。
但关键差异藏在“信任与匹配度”里:何小鹏给了王凤英“一人之下”的决策权,甚至提车都要她来交付,用尊重换来了全力投入;而魏建军的强势与集权,让这位“敢拍桌子”的功臣难施拳脚。正如网友所言:“不是王凤英变厉害了,是小鹏给了她变厉害的土壤”。
更值得深思的是,王凤英的“传统车企经验+新势力灵活机制”组合,恰好踩中了行业转型的痛点——新势力缺的是落地能力,传统车企缺的是创新魄力,她成了两者之间的“桥梁”,而长城恰恰丢了这座桥。
结语:后悔与否,市场已给答案
如今的小鹏,手握475.7亿元现金储备,超充站遍布全国,正冲击百万年销目标;而长城仍在销量泥潭中挣扎,魏建军的直播镜头里,藏着难掩的焦虑。
魏建军是否后悔或许只有他自己知道,但市场早已给出注解:在汽车行业“技术+市场”双轮驱动的时代,既能懂技术、又能抓用户的核心人才,从来都是最珍贵的资产。
你觉得王凤英是小鹏的“孔明”吗?长城还能找回曾经的势头吗?欢迎在评论区聊聊,关注我解锁更多车圈深度解析!